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2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22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2章 基础理论 | 第24-33页 |
2.1 住房公积金制度基本理论 | 第24-25页 |
2.2 社会效益基本理论 | 第25页 |
2.3 住房公积金制度社会效益的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5-28页 |
2.3.1 住房公积金制度社会效益的评价标准 | 第26-27页 |
2.3.2 住房公积金制度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7-28页 |
2.4 住房公积金制度社会效益评价内容及其指标 | 第28-32页 |
2.4.1 促进住房消费及其评价指标 | 第29-30页 |
2.4.2 支持住房保障及其评价指标 | 第30-31页 |
2.4.3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及其评价指标 | 第31-32页 |
2.5 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太原市住房公积金运行状况 | 第33-41页 |
3.1 住房公积金缴存情况 | 第33-35页 |
3.2 住房公积金提取情况 | 第35-38页 |
3.3 住房公积金贷款情况 | 第38-39页 |
3.4 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情况 | 第39-41页 |
第4章 太原市住房公积金制度社会效益的实证分析 | 第41-54页 |
4.1 用熵值法为指标赋权的方法及程序 | 第41-43页 |
4.1.1 对各指标标准化处理 | 第41-42页 |
4.1.2 建立数据的比重矩阵 | 第42页 |
4.1.3 计算每项指标的信息熵值E_j | 第42页 |
4.1.4 计算各指标的信息效用价值d_j | 第42页 |
4.1.5 计算各指标权重 | 第42-43页 |
4.1.6 计算每年度各指标分值即年度综合评价值 | 第43页 |
4.2 2011 -2016年太原市住房公积金制度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分析 | 第43-52页 |
4.2.1 原始数据 | 第43-45页 |
4.2.2 各评价指标测算结果 | 第45-49页 |
4.2.3 确定信息熵及权重的过程及结果 | 第49-52页 |
4.3 2011-2016年太原市住房公积金制度社会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第5章 提高太原市住房公积金制度社会效益的政策建议 | 第54-59页 |
5.1 从促进住房消费层面提高社会效益 | 第54-55页 |
5.1.1 扩大住房消费类提取比例 | 第54页 |
5.1.2 畅通公积金贷款渠道 | 第54-55页 |
5.2 从支持住房保障层面提高社会效益 | 第55-56页 |
5.2.1 进一步扩大制度覆盖面 | 第55页 |
5.2.2 健全住房公积金缴存的动态机制 | 第55-56页 |
5.2.3 提高住房公积金中提供廉租住房补充资金的比例 | 第56页 |
5.3 从实现制度可持续性发展层面提高社会效益 | 第56-59页 |
5.3.1 对增值收益部分合理运用 | 第57页 |
5.3.2 规范贷后管理 | 第57页 |
5.3.3 加快改进服务水平 | 第57-58页 |
5.3.4 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 第58-59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59-60页 |
1、结论 | 第59页 |
2、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