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理论基础 | 第20-29页 |
2.1 最优货币区理论 | 第20-22页 |
2.1.1 蒙代尔生产要素流动性标准 | 第20页 |
2.1.2 麦金农经济开放性标准 | 第20-21页 |
2.1.3 凯南产品多样化标准 | 第21页 |
2.1.4 英格拉姆金融一体化标准 | 第21页 |
2.1.5 哈伯勒和弗莱明通货膨胀相似指标 | 第21-22页 |
2.1.6 托尔和维莱特政治-经济一体化指标 | 第22页 |
2.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 第22-26页 |
2.2.1 利率渠道 | 第22-23页 |
2.2.2 信贷渠道 | 第23-24页 |
2.2.3 汇率渠道 | 第24-25页 |
2.2.4 资产价格渠道 | 第25-26页 |
2.3 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理论 | 第26-28页 |
2.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实证分析 | 第29-50页 |
3.1 我国经济区域的划分 | 第29-30页 |
3.2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检验 | 第30-49页 |
3.2.1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处理 | 第30页 |
3.2.2 模型介绍和实证检验 | 第30-49页 |
3.3 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的原因分析 | 第50-69页 |
4.1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 第50-58页 |
4.1.1 区域GDP差异 | 第50-51页 |
4.1.2 GDP增长速度差异 | 第51-52页 |
4.1.3 区域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 | 第52-54页 |
4.1.4 区域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差异 | 第54-56页 |
4.1.5 区域产业结构差异 | 第56-58页 |
4.2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 | 第58-68页 |
4.2.1 区域金融相关率差异 | 第59-60页 |
4.2.2 区域货币化比率差异 | 第60-62页 |
4.2.3 区域金融结构差异 | 第62-68页 |
4.3 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加强中国货币政策区域平衡性的政策建议 | 第69-77页 |
5.1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第69-72页 |
5.1.1 创新制度确保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 第69-70页 |
5.1.2 有效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 第70-71页 |
5.1.3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区域协调发展增添新动力 | 第71页 |
5.1.4 注重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城市群的重要作用 | 第71-72页 |
5.1.5 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 第72页 |
5.2 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 | 第72-75页 |
5.2.1 完善区域金融支持体系 | 第72-73页 |
5.2.2 优化区域金融机构布局 | 第73-75页 |
5.3 合理建立并实施差别化区域货币政策 | 第75-76页 |
5.3.1 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存款准备金制度 | 第75页 |
5.3.2 实行差别化的区域信贷政策 | 第75页 |
5.3.3 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再贴现、再贷款政策 | 第75-76页 |
5.4 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77页 |
6.2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