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废水特征及其处理方法 | 第11-13页 |
1.2.1 废水特征 | 第11-12页 |
1.2.2 废水处理方法 | 第12-13页 |
1.3 TiO_2氧化有机物的机理 | 第13-14页 |
1.4 提高TiO_2选择性的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1 制备分子印迹型TiO_2 | 第14页 |
1.4.2 TiO_2与多孔材料复合 | 第14-15页 |
1.4.3 TiO_2表面或周围构建分子识别性基团 | 第15-16页 |
1.4.4 凝聚层效应 | 第16页 |
1.4.5 调控TiO_2表面的荷电状态 | 第16页 |
1.5 材料选择性的设计 | 第16-17页 |
1.6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7-18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7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钛基光催化剂的制备、改性及表征 | 第20-30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2.1.1 实验设备 | 第20-21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2.1.3 钛基光催化剂的制备与改性 | 第21页 |
2.1.4 钛基光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21-22页 |
2.2 钛基光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第22-29页 |
2.2.1 样品表面元素分析 | 第22-23页 |
2.2.2 样品晶体结构分析 | 第23-24页 |
2.2.3 样品表观形貌分析 | 第24-25页 |
2.2.4 样品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 | 第25-27页 |
2.2.5 样品表面官能团结构分析 | 第27-28页 |
2.2.6 样品的吸收光谱分析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钛基催化剂吸附性能强化实验研究 | 第30-39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3.1.0 实验设备 | 第30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30-31页 |
3.1.2 钛基催化剂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31页 |
3.1.3 p H对钛基催化剂吸附性能的影响试验 | 第31-32页 |
3.1.4 等温吸附实验 | 第32页 |
3.1.5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32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38页 |
3.2.1 钛基催化剂对染料的光催化去除性能 | 第32-34页 |
3.2.2 p H对钛基催化剂吸附去除染料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3 等温吸附 | 第35-37页 |
3.2.4 吸附动力学 | 第37-38页 |
3.3 本章小节 | 第38-39页 |
第4章 钛基催化剂对典型染料的选择性去除研究 | 第39-45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4.1.1 实验设备 | 第39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39-40页 |
4.1.3 污染物模型及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40页 |
4.1.4 选择性试验方案(等温吸附) | 第40页 |
4.1.5 混合染料光催化降解试验 | 第40-41页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4.2.1 物质的检测波长 | 第41页 |
4.2.2 混合溶液浓度标线 | 第41-42页 |
4.2.3 选择性吸附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43页 |
4.2.4 催化剂对混合染料光催化去除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4.3 本章小节 | 第44-45页 |
第5章 钛基催化剂对典型抗生素的去除研究 | 第45-51页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5.1.1 实验仪器设备 | 第45-46页 |
5.1.2 实验试剂 | 第46页 |
5.1.3 检测波长及流动相 | 第46-47页 |
5.1.4 标线的测定 | 第47页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5.2.1 混合抗生素标线 | 第47-48页 |
5.2.2 混合抗生素的降解效果 | 第48-49页 |
5.3 本章小节 | 第49-5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总结 | 第51-52页 |
6.2 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9-60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