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纯电动汽车参数匹配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2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及选型 | 第18-30页 |
2.1 纯电动汽车整车结构基本参数和性能指标 | 第18-19页 |
2.2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主要零部件选型 | 第19-21页 |
2.2.1 驱动电机类型选择 | 第19页 |
2.2.2 动力电池类型选择 | 第19-21页 |
2.3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零部件参数匹配设计 | 第21-28页 |
2.3.1 驱动电机参数匹配设计 | 第21-25页 |
2.3.2 动力电池参数设计 | 第25-27页 |
2.3.3 传动比参数匹配设计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3 纯电动汽车整车建模及仿真分析 | 第30-46页 |
3.1 AVLCRUISE仿真软件介绍 | 第30-32页 |
3.1.1 AVLCRUISE软件的功能及优点 | 第30-31页 |
3.1.2 AVLCRUISE的基本操作过程 | 第31-32页 |
3.2 基于AVLCRUISE建立纯电动汽车的整车模型 | 第32-37页 |
3.2.1 整车模块 | 第33页 |
3.2.2 电机模块 | 第33-35页 |
3.2.3 电池组模块 | 第35-36页 |
3.2.4 主减速器模块 | 第36页 |
3.2.5 车轮模块 | 第36-37页 |
3.2.6 制动器模块 | 第37页 |
3.3 计算任务设置 | 第37-39页 |
3.3.1 计算任务的定义 | 第37-38页 |
3.3.2 计算任务的创建 | 第38-39页 |
3.4 汽车整车性能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第39-44页 |
3.4.1 整车动力性结果及分析 | 第39-41页 |
3.4.2 整车经济性结果 | 第41-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4 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研究 | 第46-60页 |
4.1 汽车制动过程的受力分析 | 第46-49页 |
4.1.1 传统汽车的前后轴制动力分配 | 第46-48页 |
4.1.2 电动汽车制动力的分配情况 | 第48-49页 |
4.2 典型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研究 | 第49-52页 |
4.2.1 理想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 | 第49-50页 |
4.2.2 最大能量回收控制策略 | 第50-51页 |
4.2.3 并联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 | 第51-52页 |
4.3 基于ECER13法规的再生制动力矩分配条件 | 第52-55页 |
4.3.1 ECER13法规 | 第52-53页 |
4.3.2 制动力分配系数β值的范围确定 | 第53-55页 |
4.4 基于ECER13的并联定比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设计 | 第55-59页 |
4.4.1 并联定比制动能量回收策略 | 第55-58页 |
4.4.2 各制动力制动份额的确定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的建模仿真 | 第60-70页 |
5.1 制动力分配模型 | 第60-65页 |
5.1.1 制动强度计算模块 | 第61页 |
5.1.2 电机限制扭矩模块 | 第61页 |
5.1.3 电池充电限制扭矩模块 | 第61-63页 |
5.1.4 判断模块 | 第63页 |
5.1.5 制动力分配控制模块 | 第63-65页 |
5.2 评价指标 | 第65页 |
5.3 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仿真分析 | 第65-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6 总结及展望 | 第70-7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0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