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闽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19-1934)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绪论第15-33页
    (一) 研究意义第15-17页
        1.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5-17页
        2.研究的实践意义第17页
    (二) 研究现状第17-28页
        1.国内研究现状第17-25页
        2.国外研究现状第25-28页
    (三) 相关研究对象的界定第28-29页
        1.研究时间的界定第28-29页
        2.闽西的地域范围第29页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9-31页
        1.研究思路第29-30页
        2.研究方法第30-31页
    (五) 创新与不足之处第31-33页
        1.创新之处第31-32页
        2.不足之处第32-33页
一、闽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分析第33-43页
    (一) 闽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第33-37页
        1.“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第33-35页
        2.“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第35-36页
        3.“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第36-37页
    (二) 闽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基础第37-43页
        1.偏低的文化素质增加大众化的难度第38-39页
        2.封建稳定的宗族制度束缚了民众的意识第39-40页
        3.落后的小农经济激化阶级矛盾第40-42页
        4.兼容并蓄的客家精神提供大众化的土壤第42-43页
二、闽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队伍第43-65页
    (一) 先导:早期闽西知识分子引入马克思主义第43-48页
        1.闽西知识分子赴外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第43-47页
        2.闽西知识分子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本土性第47-48页
    (二) 主导:中国共产党提供保障力量第48-59页
        1.闽西地方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第49-54页
        2.中共领导人的指导和参与第54-59页
    (三) 助力:群众团体组织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59-65页
        1.闽西农会组织第59-60页
        2.闽西工会组织第60-61页
        3.闽西共产主义青年团第61-62页
        4.少年先锋队与儿童团第62-65页
三、闽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对象第65-77页
    (一) 红军战士第65-70页
        1.非无产阶级思想遗留第66-68页
        2.政治水平参差不齐第68-70页
    (二) 工人第70-73页
        1.无产阶级意识薄弱第70-71页
        2.组织性不强第71-73页
    (三) 农民第73-77页
        1.深受沉重的剥削压迫第73-75页
        2.暴露出封建小农意识第75-77页
四、闽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第77-92页
    (一) 宣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理论第77-83页
        1.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通识性介绍第77-79页
        2.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性讲解第79-83页
    (二) 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第83-92页
        1.“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建党建军原则初步创立第83-85页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初步形成第85-88页
        3.“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初步确立第88-90页
        4.“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思想推进深化第90-92页
五、闽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路径第92-123页
    (一) 实效的组织动员第92-98页
        1.举办纪念活动,激发革命热情第92-96页
        2.编写标语口号,鼓动号召群众第96-98页
    (二) 生动的文艺宣传第98-102页
        1.依托歌曲传唱马克思主义第98-100页
        2.依托戏剧传颂马克思主义第100-102页
    (三) 广泛的出版发行第102-111页
        1.发行进步报刊,唤起民众革命意识第103-108页
        2.创设出版发行机构,增强传播合力第108-111页
    (四) 系统的学校教育第111-123页
        1.开办师范学校,提升师资队伍的理论素养第112-113页
        2.开办群众性学校,提升民众的阶级觉悟第113-119页
        3.开办干部学校,提高政治理论水准第119-123页
六、闽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评价与启示第123-137页
    (一) 闽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第123-129页
        1.群众的阶级觉悟提高,闽西红军的数量扩大第123-126页
        2.指导闽西苏区建设,为新中国治国理政提供经验第126-127页
        3.干部的理论素养提高,为闽西三年游击战争储备力量第127-129页
    (二) 闽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局限性第129-131页
        1.大众化具有相对封闭性第129-130页
        2.“左”倾错误思想的阻碍第130-131页
    (三) 闽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第131-137页
        1.整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发挥传播合力第131-133页
        2.把握时代新方位,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力第133-135页
        3.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增强传播效力第135-137页
结语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1页
后记第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共“一大”代表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1917-1922)
下一篇: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37-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