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13-25页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13-15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4页 |
1.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2.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4-25页 |
1.研究创新 | 第24页 |
2.研究不足 | 第24-25页 |
一、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 | 第25-37页 |
(一)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基点 | 第25-28页 |
1.马克思恩格斯“实践的主客体向度”和“理论掌握群众”的思想 | 第25-27页 |
2.列宁的“灌输”理论和“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思想 | 第27-28页 |
(二)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线索 | 第28-33页 |
1.理论维度:从初始传播向哲学大众化的理论借鉴 | 第28-30页 |
2.实践维度:从旅欧考察到国内探索的行动之思 | 第30-33页 |
(三)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观条件 | 第33-37页 |
1.品读经典,深谙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 第33-35页 |
2.领导群众,累积理论传播的宝贵经验 | 第35-37页 |
二、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 | 第37-56页 |
(一)倡议学习马克思主义增强理论修养 | 第37-40页 |
1.学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优秀品质 | 第37-39页 |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点学说 | 第39页 |
3.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 | 第39-40页 |
(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实践 | 第40-47页 |
1.用辩证的观点阐释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的实质 | 第40-43页 |
2.用联系发展观宣传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内涵 | 第43-45页 |
3.用唯物史观剖析马克思主义党建的基本思想 | 第45-46页 |
4.以实践的观点分析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 第46-47页 |
(三)用马克思主义批判中国社会思潮 | 第47-50页 |
1.反对蒋介石的新专制主义 | 第47-48页 |
2.科学评析党内“左”、右思潮 | 第48-49页 |
3.正确对待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 | 第49-50页 |
(四)宣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50-56页 |
1.推广毛泽东的著作,阐述毛泽东的科学论断 | 第50-52页 |
2.汲取毛泽东的观点,传达毛泽东的重要讲话 | 第52-54页 |
3.对外宣传毛泽东思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 第54-56页 |
三、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 第56-72页 |
(一)在报刊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56-62页 |
1.主管《新华日报》并撰文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 | 第56-60页 |
2.《群众》周刊上发表文章并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60-62页 |
(二)利用学校文化机构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62-68页 |
1.在中学和高等院校讲授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第63-65页 |
2.借助第三厅和文协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宣传 | 第65-68页 |
(三)通过电影电台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 | 第68-72页 |
1.领导电影工作增进人民对中国抗战革命真理的认同 | 第68-69页 |
2.无线电台播报扩大马克思主义在抗战中的影响范围 | 第69-72页 |
四、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 | 第72-82页 |
(一)对象侧重层面:青年和民众同等重视 | 第72-75页 |
1.“青年是争取和平、民主的先锋队” | 第72-74页 |
2.“广大民众为支持持久战的不竭源泉” | 第74-75页 |
(二)场域划分层面:国统区和抗日革命根据地相辅相成 | 第75-82页 |
1.以国统区为基地,扩大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宣传 | 第76-78页 |
2.辗转革命根据地,坚持传达党中央的正确指示 | 第78-82页 |
五、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 第82-91页 |
(一)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 第82-87页 |
1.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 第82-83页 |
2.借鉴民族优秀文化智慧 | 第83-85页 |
3.与错误社会思潮作斗争 | 第85-86页 |
4.实现群众与载体的有效融合 | 第86-87页 |
(二)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 第87-91页 |
1.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 第87-88页 |
2.实现中华优秀文化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契合 | 第88-89页 |
3.重视传媒载体的创新与整合 | 第89-91页 |
结语:在“大众化”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3页 |
后记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