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中共“一大”代表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1917-1922)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绪论第13-26页
    (一)选题缘由第13-14页
        1.中共“一大”代表的典型性第13页
        2.运用群体研究展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定时间段的历史面相第13-14页
    (二)研究意义第14-16页
        1.理论意义第14-15页
        2.现实意义第15-16页
    (三)概念厘定第16-18页
        1.人数界定第16-17页
        2.时段界定第17-18页
    (四)研究现状第18-24页
        1.国内研究现状第18-23页
        2.国外研究状况第23-24页
    (五)研究方法第24页
    (六)创新与不足第24-26页
        1.创新之处第24-25页
        2.不足之处第25-26页
一、中共“一大”代表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前理解”第26-39页
    (一)“救亡”时代下新旧教育的洗礼第26-29页
        1.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第26-28页
        2.西学教育带来新认知第28-29页
    (二)“中国向何处去”的追问第29-33页
        1.变法图强,呼吁“无血革命”第29-31页
        2.民主革命,激发民族意识第31-32页
        3.无政府,强调自由平等第32-33页
    (三)选择马克思主义第33-39页
        1.新村和工读互助团失败后的反思第33-34页
        2.十月革命的引领和示范第34-36页
        3.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魅力的展现第36-39页
二、中共“一大”代表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第39-56页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初步阐释第39-47页
        1.“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第39-42页
        2.剩余价值论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秘密”第42-44页
        3.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头脑”第44-47页
    (二)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的朦胧认知第47-56页
        1.“四海同胞主义”第47-50页
        2.“非妥协的阶级斗争”第50-52页
        3.“革命必出于流血一途”第52-56页
三、中共“一大”代表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途径第56-67页
    (一)利用媒介,拓宽马克思主义传播渠道第56-62页
        1.以报刊为媒:马克思主义宣传之肇始第56-59页
        2.以学校为基:革命中坚之渊薮第59-60页
        3.以学会为台:理论研究之阵营第60-62页
    (二)创建党团,构建马克思主义组织空间第62-65页
        1.结社之萌: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第62-63页
        2.青年之力: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第63-64页
        3.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64-65页
    (三)发动群众,夯实马克思主义阶级基础第65-67页
        1.工会:劳动者的集结第65-66页
        2.工人运动:阶级力量的觉醒第66-67页
四、中共“一大”代表探索马克思主义的特征、贡献和启示第67-82页
    (一)中共“一大”代表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第67-73页
        1.从纯理论的探讨转向理论与实践的初结合第68-69页
        2.探索途径从一元化到多元化第69-71页
        3.自我学习与实践传播并行第71-73页
    (二)中共“一大”代表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贡献第73-75页
        1.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传播第73-74页
        2.深化了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第74-75页
        3.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运用第75页
    (三)中共“一大”代表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启示第75-82页
        1.资源整合,增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效力第76-77页
        2.理论认同,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第77-79页
        3.双向互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79-82页
结语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1页
后记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陈云党的干部教育思想研究
下一篇:闽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19-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