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23页 |
1.2.1 城市雨水径流水质特征研究 | 第10-16页 |
1.2.2 雨水径流的截流控制 | 第16-20页 |
1.2.3 非点源计算机模型应用研究 | 第20-23页 |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2.1 研究区域 | 第26-2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模型的建立与率定 | 第28-48页 |
3.1 模型的建立 | 第28-33页 |
3.1.1 建模所需的基础资料 | 第28页 |
3.1.2 SWMM模型参数 | 第28-30页 |
3.1.3 工程缺省值的确定 | 第30-31页 |
3.1.4 研究区域的模型概化 | 第31-33页 |
3.1.5 降雨资料的输入 | 第33页 |
3.2 模型的率定 | 第33-47页 |
3.2.1 水量模型参数灵敏度分析 | 第33-38页 |
3.2.2 水量模型参数率定 | 第38-40页 |
3.2.3 水质模型参数灵敏度分析 | 第40-44页 |
3.2.4 水质模型参数率定 | 第44-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基于电导率控制的水质截流参数确定 | 第48-60页 |
4.1 电导率与TN相关性分析 | 第48-52页 |
4.2 截流电导率值的确定 | 第52-58页 |
4.2.1 降雨时间序列的选择 | 第52-53页 |
4.2.2 电导率值确定 | 第53-58页 |
4.3 本章总结 | 第58-60页 |
5 不同截流方式的截流效率比较与年污染负荷 | 第60-72页 |
5.1 截流方式 | 第60-61页 |
5.2 截流效率比较 | 第61-68页 |
5.3 研究区域年污染负荷 | 第68-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6 总结 | 第72-7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2-73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发表的论文与申请的专利目录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