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B2C环境下网站临场感与消费信任及购买意愿的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1 网络购物的现状及发展第10-11页
        1.1.2 网络购物的行业分布及发展第11页
        1.1.3 B2C 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3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1 理论意义第13-14页
        1.3.2 实践意义第14页
    1.4 技术路线第14-16页
        1.4.1 研究方法第14页
        1.4.2 研究框架第14-16页
    1.5 主要创新点第16-17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第17-29页
    2.1 技术接受模型及其在网络购物中的应用和发展第17-19页
        2.1.1 理性行为理论第17页
        2.1.2 技术接受模型第17-18页
        2.1.3 技术接受模型在网络购物中的应用和发展第18-19页
    2.2 消费信任的相关理论第19-23页
        2.2.1 消费信任的定义第19页
        2.2.2 网络消费信任的定义第19-20页
        2.2.3 网络消费信任的维度分析第20-21页
        2.2.4 网络消费信任与 TAM 模型结合的研究回顾第21-23页
    2.3 社会临场感理论第23-29页
        2.3.1 社会临场感的定义第23-24页
        2.3.2 社会临场感的维度第24-25页
        2.3.3 社会临场感理论第25-26页
        2.3.4 社会临场感、消费信任结合 TAM 模型的相关研究回顾第26-29页
第三章 概念模型与理论假设第29-36页
    3.1 概念模型理论推演与构建第29-30页
    3.2 研究假设提出第30-33页
        3.2.1 内部变量与消费信任、购买意图第30-31页
        3.2.2 网站临场感与内部变量、信任和购物意愿第31-32页
        3.2.3 内部变量的中介作用第32-33页
    3.3 变量的测量第33-36页
        3.3.1 网站临场感的测量第33-34页
        3.3.2 感知易用、感知有用和感知风险的测量第34-35页
        3.3.3 信任和购买意愿的测量第35-36页
第四章 实证分析第36-54页
    4.1 问卷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第36-37页
    4.2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第37-42页
        4.2.1 信度分析第37-40页
        4.2.2 效度分析第40-42页
    4.3 相关性分析第42-44页
    4.4 内部变量与消费信任、购物意愿的回归分析第44-46页
        4.4.1 感知易用对于感知有用的影响作用第44页
        4.4.2 内部变量对于消费信任的影响作用第44-45页
        4.4.3 内部变量对于购买意愿的影响作用第45-46页
        4.4.4 消费信任对于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作用第46页
    4.5 网站临场感与内部变量、消费信任和购买意愿的回归分析第46-48页
        4.5.1 网站临场感对于内部变量的影响作用第46-47页
        4.5.2 网站临场感对于消费信任、购买意愿的影响作用第47-48页
    4.6 中介作用分析第48-54页
        4.6.1 感知有用对于感知易用与消费信任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第49-50页
        4.6.2 感知易用对于网站临场感与消费信任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第50页
        4.6.3 感知有用对于网站临场感与消费信任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第50-51页
        4.6.4 感知风险对于网站临场感与消费信任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第51-52页
        4.6.5 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和总效应分析第52-54页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第54-61页
    5.1 研究结论讨论第54-57页
        5.1.1 结合 TAM 模型的消费信任影响作用分析第55页
        5.1.2 网站临场感的作用分析第55-56页
        5.1.3 内部变量的中介作用第56-57页
    5.2 研究启示第57-59页
        5.2.1 理论启示第57-58页
        5.2.2 实践启示第58-59页
    5.3 研究局限及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8-69页
附录第69-74页
致谢第74-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
下一篇:基于角色理论的员工建言行为研究:角色身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