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7-20页 |
1.3.1 资料来源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2.1.1 棚户区 | 第20页 |
2.1.2 土地整理 | 第20-21页 |
2.1.3 城市土地整理 | 第21-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2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2.2.3 土地供求理论 | 第23页 |
2.2.4 区位理论 | 第23-24页 |
2.2.5 土地价值理论 | 第24-25页 |
3 棚户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5-35页 |
3.1 棚户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25-26页 |
3.2 指标体系中主要定量指标的含义 | 第26-29页 |
3.2.1 生态效益指标 | 第27页 |
3.2.2 经济效益指标 | 第27-28页 |
3.2.3 社会效益指标 | 第28-29页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计算方法 | 第29-35页 |
3.3.1 层次分析法 | 第29-32页 |
3.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2-35页 |
4 牙克石市棚户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 | 第35-50页 |
4.1 牙克石市棚户区土地利用现状 | 第35-40页 |
4.1.1 区域概况 | 第35-37页 |
4.1.2 牙克石市棚户区土地整理概况 | 第37-40页 |
4.2 牙克石市棚户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的计算 | 第40-42页 |
4.2.1 生态效益指标的计算 | 第40-41页 |
4.2.2 经济效益指标的计算 | 第41页 |
4.2.3 社会效益指标的计算 | 第41-42页 |
4.3 牙克石市棚户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2-44页 |
4.3.1 棚户区土地整理效益判断矩阵的构造 | 第42-44页 |
4.3.2 棚户区土地整理效益各项指标的综合权重 | 第44页 |
4.4 确定评价指标隶属度矩阵 | 第44-45页 |
4.5 牙克石市棚户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模糊评价 | 第45-46页 |
4.6 牙克石市棚户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 第46-50页 |
4.6.1 生态效益指标分析 | 第46-47页 |
4.6.2 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 第47-48页 |
4.6.3 社会效益指标分析 | 第48-50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0-53页 |
5.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0-52页 |
5.1.1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5.1.2 相关政策建议 | 第51-52页 |
5.2 本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52-53页 |
5.2.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52页 |
5.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