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IMPACK和Simulink联合仿真的摆式动车组曲线通过性能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摆式列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摆式列车的发展历程 | 第12-14页 |
1.2.2 国内摆式列车的发展历程 | 第14页 |
1.2.3 国内外摆式列车的动力学仿真研究 | 第14-17页 |
1.3 摆式列车的分类及基本原理 | 第17-20页 |
1.3.1 摆式列车的分类 | 第17-18页 |
1.3.2 列车限速原因 | 第18-20页 |
1.3.3 摆式列车提速原理 | 第20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倾摆作动系统的机理分析 | 第22-37页 |
2.1 倾摆机构的结构 | 第22-23页 |
2.2 倾摆机构的性能 | 第23页 |
2.3 倾摆机构的运动分析 | 第23-28页 |
2.4 倾摆作动器的方案设计 | 第28-33页 |
2.4.1 作动器类型的选择 | 第28-29页 |
2.4.2 传动丝杠的选择 | 第29-30页 |
2.4.3 机电作动器的总体方案 | 第30-31页 |
2.4.4 参数设计 | 第31-33页 |
2.5 机电作动器的响应分析 | 第33-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摆式车辆联合仿真 | 第37-45页 |
3.1 转向架的基本结构 | 第37-38页 |
3.2 车辆模型的运动方程 | 第38-40页 |
3.3 联合仿真的原理 | 第40-42页 |
3.4 摆式车辆动力学计算内容 | 第42-44页 |
3.4.1 车辆运行稳定性 | 第42-43页 |
3.4.2 车辆运行平稳性 | 第43页 |
3.4.3 车辆曲线通过性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摆式车辆动力学计算原理 | 第45-52页 |
4.1 摆式动车组动力学评价指标 | 第45-48页 |
4.1.1 车辆运行平稳性 | 第45-46页 |
4.1.2 车辆运行舒适性 | 第46-47页 |
4.1.3 车辆曲线通过性 | 第47-48页 |
4.2 动力学参数优化设计 | 第48-51页 |
4.2.1 参数优化目标 | 第48页 |
4.2.2 参数优化原理 | 第48-50页 |
4.2.3 仿真线路条件设置 | 第50-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摆式车辆动力学性能预测 | 第52-65页 |
5.1 动力学性能预测 | 第52-56页 |
5.1.1 直线运行稳定性 | 第52页 |
5.1.2 直线运行平稳性 | 第52-53页 |
5.1.3 乘坐舒适性 | 第53-54页 |
5.1.4 动态曲线通过性 | 第54-56页 |
5.2 倾摆角速度对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 | 第56-58页 |
5.3 故障工况分析 | 第58-64页 |
5.3.1 仿真条件设置 | 第58-59页 |
5.3.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9-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