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硫化机的国内外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硫化机发展史 | 第11页 |
1.2.2 国内硫化机发展史 | 第11-14页 |
1.2.3 我国鼓式硫化机发展概况 | 第14-16页 |
1.3 鼓式硫化机的基本硫化原理 | 第16-17页 |
1.4 鼓式硫化机的优缺点及课题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8-20页 |
2 鼓式硫化机主要部件设计 | 第20-31页 |
2.1 鼓式硫化机的主要零部件介绍 | 第20-23页 |
2.2 主要设计参数 | 第23-24页 |
2.3 硫化鼓的结构形式设计 | 第24-25页 |
2.3.1 设计要求 | 第24页 |
2.3.2 硫化鼓及从鼓基本参数尺寸校验 | 第24-25页 |
2.4 压力带参数的设计 | 第25-27页 |
2.4.1 压力带的厚度 | 第25-26页 |
2.4.2 压力带的张力与硫化压力 | 第26-27页 |
2.5 硫化鼓包角与硫化时间 | 第27-29页 |
2.6 硫化鼓的生产能力 | 第29页 |
2.7 硫化温度及其加热方式 | 第29-30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鼓式硫化机主要部件强度分析 | 第31-40页 |
3.1 材料的应力状态 | 第32页 |
3.2 强度分析常用的四种强度理论 | 第32-35页 |
3.2.1 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 | 第33页 |
3.2.2 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 | 第33页 |
3.2.3 最大剪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 | 第33-34页 |
3.2.4 形状改变比能理论(第四强度理论) | 第34-35页 |
3.3 硫化鼓的强度计算 | 第35-36页 |
3.4 薄钢带的强度计算 | 第36-37页 |
3.5 硫化鼓的刚度计算 | 第37-3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4 鼓式硫化机设计流程 | 第40-50页 |
4.1 鼓式硫化机的初期设计 | 第40-43页 |
4.1.1 硫化鼓及其它各辊的模型设计 | 第40-41页 |
4.1.2 上下螺旋装置及清洁辊的模型设计 | 第41-42页 |
4.1.3 机架的模型设计 | 第42-43页 |
4.2 鼓式硫化机的中期设计 | 第43-47页 |
4.2.1 鼓式硫化机新型加热加压装置的模型设计 | 第43-45页 |
4.2.2 双层胶料硫化装置设计 | 第45页 |
4.2.3 旋转接头及轴承座部件的设计 | 第45-47页 |
4.3 鼓式硫化机的后期设计 | 第47-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5 ANSYSWorkbench简介及重要部件有限元分析 | 第50-56页 |
5.1 ANSYSWorkbench简介 | 第50页 |
5.2 硫化鼓的线性静力学分析 | 第50-55页 |
5.2.1 线性静力分析 | 第51-52页 |
5.2.2 硫化鼓受力变形分析 | 第52-53页 |
5.2.3 添加总变形选项并求解 | 第53-5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6 硫化鼓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 第56-65页 |
6.1 ANSYSWorkbench对热分析问题的分类 | 第56-58页 |
6.1.1 热力学分析的目的 | 第57页 |
6.1.2 基本传热方式 | 第57-58页 |
6.2 热传递基本理论 | 第58-59页 |
6.3 ANSYS热分析模块及瞬态分析简介 | 第59页 |
6.4 硫化过程中有限元模型 | 第59-61页 |
6.4.1 几何模型 | 第59-60页 |
6.4.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 第60-61页 |
6.5 传热状态仿真分析 | 第61-6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