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案情介绍及主要争议焦点 | 第9-12页 |
1.1 案情介绍 | 第9-10页 |
1.1.1 赖某等人非法拘禁案 | 第9页 |
1.1.2 甲某等人绑架拘禁案 | 第9-10页 |
1.1.3 王某索要精神所害赔偿拘禁他人案 | 第10页 |
1.1.4 余贵勇等人绑架他人案 | 第10页 |
1.2 主要争议点 | 第10-12页 |
1.2.1 主观目的是索要债务还是勒索财物 | 第10-11页 |
1.2.2 拘禁他人的“他人”含义存在争议 | 第11页 |
1.2.3 债务定性上存在争议 | 第11页 |
1.2.4 债务数额上存在争议 | 第11-12页 |
第二章 主要争议点的刑法理论分析 | 第12-23页 |
2.1 主观目的的认定 | 第12-14页 |
2.1.1 主观目的是区分此罪彼罪的重要方面 | 第12-13页 |
2.1.2 主观目的认定 | 第13-14页 |
2.2 非法拘禁他人中“他人”的认定 | 第14-17页 |
2.2.1 被害人过错理论 | 第14-16页 |
2.2.2 基于被害人过错理论认定“他人”只能是债务人本人 | 第16页 |
2.2.3 “他人”的认定 | 第16-17页 |
2.3 不存在但事出有因的“债”如何定性 | 第17-21页 |
2.3.1 司法解释对索债类案件所涉债务类型的规定 | 第17-19页 |
2.3.2 不存在但事出有因的“债” | 第19-20页 |
2.3.3 所涉“债”的认定 | 第20-21页 |
2.4 债务数额对定罪影响 | 第21-23页 |
2.4.1 债务数额与勒索数额 | 第21-22页 |
2.4.2 债务数额对定罪影响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争议问题带来的启示 | 第23-27页 |
3.1 注意区分犯罪构成 | 第23-24页 |
3.2 明确犯罪对象 | 第24-25页 |
3.3 明确债务性质 | 第25页 |
3.4 明确债务数额 | 第25-27页 |
结论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
致谢 | 第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