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8页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三、研究方案 | 第13-1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三) 研究路径 | 第14页 |
四、“大寨工”词义解释 | 第14-16页 |
(一) 工分的词典解释 | 第14-15页 |
(二) 关于“大寨工”的解释 | 第15-16页 |
五、村庄概况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大寨工的缘起 | 第18-23页 |
一、大寨工出笼的背景 | 第18-19页 |
(一) 集体劳动如何管理 | 第18-19页 |
(二) 大寨先行一步 | 第19页 |
二、大寨工的形成:老办法基础上形成的新办法 | 第19-23页 |
(一) “死分活评”:基于劳动力的评估办法 | 第20-21页 |
(二) “定额管理,按件记工”:标准量化 | 第21-22页 |
(三) “分项计酬”:管理细化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大寨工的运行机理 | 第23-32页 |
一、大寨工的运行与演变 | 第23-26页 |
(一) “标兵工分,自报公议”:集中管理转向自我监督 | 第23-24页 |
(二) “标兵”变“标准活”:劳动力向劳动量的转变 | 第24-25页 |
(三) “标准工分”取代“标准活工分”:继续简化 | 第25-26页 |
二、大寨工的特点 | 第26-29页 |
(一) 简便易行 | 第26-27页 |
(二) 适于农业管理 | 第27-28页 |
(三) 坚持群众路线 | 第28页 |
(四) 按劳分配和政治教育并重 | 第28-29页 |
三、大寨工运行的条件 | 第29-32页 |
(一) 组织灵活 | 第29-30页 |
(二) 社员共识 | 第30-31页 |
(三) 适合农村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大寨工的推广与终结 | 第32-38页 |
一、大寨工的推广 | 第32-34页 |
(一) 有制度不繁琐:简便易行 | 第32-33页 |
(二) 有差异不悬殊:尊重个体,集中统一 | 第33页 |
(三) 干部参加劳动:夯实群众基础 | 第33-34页 |
(四) 坚持思想领先:与国家大方向一致 | 第34页 |
二、大寨工的异变 | 第34-36页 |
(一) 从评事向评人转变 | 第35页 |
(二) 从思想领先向政治挂帅转变 | 第35-36页 |
三、大寨工的终结 | 第36-38页 |
第五章 讨论与小结 | 第38-43页 |
一、大寨工的内生及演变逻辑 | 第38-39页 |
二、大寨工:利益分配与集体行动效率 | 第39-40页 |
三、小结 | 第40-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