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资本上山过程中的村委会与村民角色变迁研究--以云南省卫国村为个案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20页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一) 研究背景第10-11页
        (二) 研究意义第11页
    二、相关文献梳理第11-15页
        (一) 资本上山下乡的相关研究第11-12页
        (二) 乡村关系文献梳理第12-13页
        (三) 基层组织研究第13-15页
    三、研究目标及方法第15-16页
    四、基本概念界定第16-17页
        (一) 资本上山第16页
        (二) 村、村委会第16-17页
    五、相关背景介绍第17-20页
        (一) 个案背景第17-18页
        (二) 卫国村基本情况第18-19页
        (三) 维和公司简介第19-20页
第二章 试水卫国村:资本与村庄的初接触第20-29页
    一、资本为何选择卫国村?第20-23页
        (一) 有利的机遇第20-21页
        (二) 适合的土地第21-22页
        (三) 气候、环境与交通条件第22-23页
    二、资本上山的领路人——村委会第23-24页
        (一) 村庄代理人第23-24页
        (二) 公司代言人第24页
    三、林农抵抗,落在半空中的“尴尬”第24-29页
        (一) 林农的担忧:失山失地第25-26页
        (二) 林农对公司的抗拒第26-27页
        (三) 林农的视而不见第27-29页
第三章 “条条大路通上山”:资本上山新路径第29-40页
    一、进一步利益捆绑:公司与村委会第29-33页
        (一) 有利可图的村两委第29-30页
        (二) 不遗余力的村两委:村委会与村民的“互动”第30-32页
        (三) 政府政策调整第32-33页
    二、资本讨好村庄社会:资本上山的“投名状”第33-36页
        (一) 村庄基础公共设施建设第33页
        (二) 成立村集体合作组织第33-36页
    三、公司与农户面对面第36-40页
        (一) 利益诱惑:调整村庄利益分配第36-37页
        (二) 岗位诱惑:在公司安排岗位第37-38页
        (三) 福利诱惑:给予村庄师生资金扶持第38页
        (四) 维和公司现有的人情网络第38-40页
第四章 资本嵌入社会:乡土社会新面貌第40-50页
    一、家户制与合作组织:转变林地经营模式第40-42页
        (一) 林地“碎片化”经营模式终结第41页
        (二) 规模经济效益第41-42页
        (三) 示范效应第42页
    二、小农理性和小农感性第42-45页
        (一) 林农收入增加:“租金+工资”第43-44页
        (二) 林农对公司的接纳第44-45页
    三、资本上山后的村庄治理第45-50页
        (一) 村级财政增加与公共服务改善第45-46页
        (二) 资本上山后,利益交集与干群合作第46-47页
        (三) “空心村”不空:留下的村民与自治氛围第47-48页
        (四) 村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第48-50页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第50-57页
    一、村两委的“行政”与“自治”第50-52页
        (一) 村两委的行政;村财乡管与行政村行政角色第50-51页
        (二) 村民自治:从文本到现实第51-52页
    二、村委会、村民与外来资本第52-54页
        (一) 村委会为何成为资本上山的“探路先锋”?第52-53页
        (二) 村民接纳外来资本的问题第53-54页
    三、利益分配与租金第54-56页
        (一) 家庭农场模式与合作组织模式比较第54页
        (二) 租金和租期第54-56页
    四、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附录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寨工:人民公社时期的劳动管理--以山西省大寨村为个案
下一篇:结构变迁与利益整合--以山东B村农民上楼过程中的家庭纠纷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