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目录 | 第15-18页 |
插图索引 | 第18-21页 |
附表索引 | 第21-22页 |
符号说明 | 第22-2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4-44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4-25页 |
·高速磨削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5-32页 |
·高速磨削机理 | 第26-27页 |
·高速磨削砂轮及修整技术 | 第27-28页 |
·高速主轴系统及动平衡技术 | 第28-29页 |
·磨削液供给系统 | 第29-30页 |
·磨削状态监测及数控技术 | 第30页 |
·难加工材料的高速磨削特性研究 | 第30-32页 |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实践的问题 | 第32页 |
·论文研究目的、内容与思路 | 第32-35页 |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研究思路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4页 |
第二章 难加工材料外圆磨削相关理论基础 | 第44-57页 |
·磨粒的大负前角切削 | 第44-46页 |
·切入式外圆磨削的几何及运动模型 | 第46-54页 |
·切入式外圆磨削 | 第46-47页 |
·外圆磨削几何接触弧长 | 第47-48页 |
·外圆磨削未变形磨屑厚度 | 第48-53页 |
·外圆磨削材料去除率 | 第53-54页 |
·常规磨削条件下难加工材料的去除机理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第三章 基于单颗磨粒的高速外圆磨削机理研究 | 第57-95页 |
·高速外圆磨削磨粒作用形态及其建模 | 第57-64页 |
·外圆磨削磨粒作用的理论基础 | 第57-59页 |
·外圆磨削磨粒五个阶段三种作用形态成屑建模(FTCFM) | 第59-62页 |
·基于单颗磨粒的难加工材料磨削仿真过程建模 | 第62-64页 |
·基于单颗磨粒的高速微观动态行为及其表征 | 第64-72页 |
·磨削参数对磨粒作用机制的影响 | 第64-67页 |
·三种作用形态下弧长计算模型(TGLM) | 第67-72页 |
·基于等效未变形磨屑厚度的材料去除率计算模型(EUCTMRM) | 第72-83页 |
·材料去除率计算模型及其影响规律 | 第72-79页 |
·等效未变形磨屑厚度计算模型及其对材料去除率的影响 | 第79-83页 |
·高速外圆磨削力、热演变规律及其耦合效应 | 第83-90页 |
·高速外圆磨削弧区的磨削力、热作用机制 | 第83-88页 |
·高速外圆磨削材料绝热剪切激变行为 | 第88-90页 |
·砂轮线速度对磨削尺寸效应的解释 | 第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第四章 难加工材料的高速外圆磨削力的研究与实验 | 第95-113页 |
·高速外圆磨削力测试目的 | 第95页 |
·磨削力测试实验装置 | 第95-97页 |
·磨削力测试实验条件 | 第97页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97-108页 |
·高速外圆磨削力测试数据 | 第97-99页 |
·砂轮线速度对磨削力的影响机制 | 第99-101页 |
·工件转速对磨削力的影响机制 | 第101-102页 |
·磨削力随比磨除率的变化规律及特征分析 | 第102-104页 |
·磨削力比随比磨除率的变化规律及特征分析 | 第104-105页 |
·比磨削能随比磨除率的变化规律及特征分析 | 第105-108页 |
·高速外圆磨削力的数学建模(HSCGFM) | 第108-110页 |
·回归方程推导 | 第108-109页 |
·回归方程分析 | 第109-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3页 |
第五章 高速外圆磨削的热交换理论与工件表面热流分布模型 | 第113-154页 |
·磨削热的分配理论以及适用性分析 | 第113-115页 |
·基于实验温度法的外圆磨削热耗散计算模型(ETMEPM) | 第115-120页 |
·磨削热的生成理论解析 | 第115-118页 |
·典型的Rw理论模型 | 第118-119页 |
·基于实验温度法的Rw计算模型 | 第119-120页 |
·基于二次曲线热流分布的外圆磨削温度预测模型(QCDTPM) | 第120-127页 |
·二次曲线热流分布模型的提出 | 第120-123页 |
·二次曲线热流分布模型理论解析 | 第123-127页 |
·进入工件热流表达式综合模型 | 第127页 |
·高速外圆磨削弧区热交换理论分析与研究 | 第127-143页 |
·热交换理论分析中Rw的确定 | 第128-132页 |
·高速磨削条件下Rw和Tmax的理论分析 | 第132-137页 |
·高速磨削条件下Tmax弧区位置点的比较 | 第137-141页 |
·磨削弧区工件表面及亚表面温度分布 | 第141-143页 |
·适合不同难加工材料的磨削弧区温度测试方法与实验装置 | 第143-146页 |
·测试方法与实验装置 | 第143-144页 |
·磨削参数与实验条件 | 第144-14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46-150页 |
·磨削弧区工件表面最高温度比较 | 第146-148页 |
·实验温度法求解Rw和Tmax | 第148-150页 |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4页 |
第六章 高速外圆磨削工件表面完整性检测与研究 | 第154-166页 |
·难加工材料表面完整性检测 | 第154-156页 |
·表面完整性概述 | 第154页 |
·表面完整性检测仪器 | 第154-155页 |
·难加工材料表面完整性检测试验条件与测试值 | 第155-156页 |
·高速外圆磨削难加工材料表面完整性的影响机制 | 第156-162页 |
·磨削速比对TC4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156-158页 |
·比磨除率对TC4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158-159页 |
·砂轮线速度对TC4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159-161页 |
·磨削质量与效率统一的多因素考虑模型(QECFM) | 第161-162页 |
·难加工材料的磨削热损伤抑制措施研究 | 第162-165页 |
·砂轮线速度、磨削功率对磨削温度及热量分配比的作用机制 | 第163-164页 |
·冷却液施加方式对磨削温度的作用机制 | 第164-165页 |
·本章小结 | 第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6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后续工作展望 | 第166-170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66-168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 | 第168-169页 |
·研究展望 | 第169-170页 |
附录 | 第170-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4-176页 |
致谢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