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1页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8-15页 |
1.1.1 工程概况 | 第8-12页 |
1.1.2 课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3 课题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减隔震技术研究 | 第15-16页 |
1.2.2 隔震装置研究 | 第16-17页 |
1.2.3 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17-19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桥梁隔震原理及分析方法 | 第21-27页 |
2.1 减隔震原理 | 第21-23页 |
2.1.1 基本规律和手段 | 第21-22页 |
2.1.2 减隔震结构能量原理 | 第22-23页 |
2.2 减隔震桥梁分析方法 | 第23-26页 |
2.2.1 静力法 | 第23页 |
2.2.2 反应谱法 | 第23-24页 |
2.2.3 动力时程分析法 | 第24-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隔震装置的构造及力学模型 | 第27-36页 |
3.1 橡胶支座 | 第27-30页 |
3.1.1 支座构造 | 第27-28页 |
3.1.2 力学模型 | 第28-30页 |
3.2 滑动摩擦隔震装置 | 第30-32页 |
3.2.1 支座构造 | 第30-31页 |
3.2.2 力学模型 | 第31-32页 |
3.3 粘性体减震支座 | 第32页 |
3.4 金属阻尼复合支座 | 第32-35页 |
3.4.1 支座构造 | 第32-33页 |
3.4.2 力学模型 | 第33-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三维地震作用下隔震连续梁桥地震响应分析 | 第36-55页 |
4.1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36-42页 |
4.1.1 材料模型 | 第36-37页 |
4.1.2 模型单元 | 第37-39页 |
4.1.3 边界约束条件 | 第39-40页 |
4.1.4 地震作用选取 | 第40-42页 |
4.2 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 | 第42-44页 |
4.2.1 模态分析原理 | 第42-43页 |
4.2.2 模态分析 | 第43-44页 |
4.3 隔震连续梁桥地震响应分析 | 第44-53页 |
4.3.1 梁体位移对比 | 第44-46页 |
4.3.2 墩顶水平相对位移对比 | 第46-49页 |
4.3.3 墩底剪力对比 | 第49-51页 |
4.3.4 墩底弯矩对比 | 第51-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隔震连续梁桥地震反应分析 | 第55-69页 |
5.1 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方法 | 第55-56页 |
5.2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56-58页 |
5.2.1 模型单元 | 第56-57页 |
5.2.2 边界约束条件 | 第57-58页 |
5.3 桥梁结构动力特性 | 第58-59页 |
5.4 不同隔震方案的桥梁地震响应分析 | 第59-66页 |
5.4.1 桥面位移 | 第59-60页 |
5.4.2 墩顶水平位移响应 | 第60-62页 |
5.4.3 墩底剪力响应 | 第62-64页 |
5.4.4 支座变形响应 | 第64-66页 |
5.5 考虑SSI与不考虑SSI的桥梁隔震效果对比 | 第66-67页 |
5.5.1 自振周期对比 | 第66页 |
5.5.2 地震响应对比 | 第66-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