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脱氮微生物的筛选及脱氮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1.1 脱氮微生物筛选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1.1 传统脱氮微生物的筛选 | 第12-14页 |
1.1.2 新型脱氮微生物的筛选 | 第14-20页 |
1.2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菌种鉴定上的应用 | 第20-22页 |
1.2.1 核酸序列分析 | 第20-21页 |
1.2.2 变梯度凝胶电泳技术 | 第21页 |
1.2.3 核酸杂交技术 | 第21-22页 |
1.2.4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 第22页 |
1.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页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6 创新点 | 第26-27页 |
2 贾鲁河水体污染特点分析及样品的选择 | 第27-34页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7-29页 |
2.2 水体污染特点分析及样品的选择 | 第29-33页 |
2.2.1 春季样品 | 第29-31页 |
2.2.2 夏季样品 | 第31-32页 |
2.2.3 冬季样品 | 第32-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样品富集及富集液中细菌种类分析 | 第34-47页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4-35页 |
3.2 样品的富集结果 | 第35-37页 |
3.3 富集液中细菌种类分析 | 第37-45页 |
3.3.1 PCR扩增结果 | 第38-39页 |
3.3.2 富集液PCR-DGGE图谱分析 | 第39-41页 |
3.3.3 优势菌种鉴定 | 第41-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脱氮菌种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 第47-63页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4.2 脱氮微生物的筛选 | 第50-54页 |
4.2.1 样品涂布、分离纯化结果 | 第50-51页 |
4.2.2 菌种脱氮性能比选 | 第51-54页 |
4.3 菌种鉴定结果 | 第54-62页 |
4.3.1 菌种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54-56页 |
4.3.2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与分析 | 第56-60页 |
4.3.3 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 第60-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菌种脱氮特性研究 | 第63-77页 |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63-64页 |
5.2 菌种硝化、反硝化性能研究 | 第64-67页 |
5.2.1 菌种硝化性能检验 | 第64-65页 |
5.2.2 菌种反硝化性能检验 | 第65-67页 |
5.3 影响菌种降解氨氮性能的因素 | 第67-76页 |
5.3.1 不同碳源影响 | 第67-68页 |
5.3.2 不同接种比例影响 | 第68-70页 |
5.3.3 不同初始pH影响 | 第70-72页 |
5.3.4 不同温度影响 | 第72-74页 |
5.3.5 不同摇床转速影响 | 第74-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6 菌种脱氮应用研究 | 第77-82页 |
6.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77-78页 |
6.2 直接投加的菌种对河水氨氮去除效果研究 | 第78-79页 |
6.3 菌种驯化过程对河水氨氮去除效果研究 | 第79-8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7.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7.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