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可更换U形钢板阻尼器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结构振动控制 | 第14-17页 |
1.2.1 结构振动控制的由来 | 第14-15页 |
1.2.2 结构振动控制的分类 | 第15-17页 |
1.3 软钢阻尼器的发展 | 第17-20页 |
1.3.1 轴向屈服阻尼器 | 第18-19页 |
1.3.2 剪切钢板阻尼器 | 第19页 |
1.3.3 面内弯曲阻尼器 | 第19-20页 |
1.3.4 面外弯曲阻尼器 | 第20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含可更换的单层U形钢板阻尼器拟静力试验 | 第22-48页 |
2.1 U形钢板的理想屈服机理 | 第22-23页 |
2.2 阻尼器构造 | 第23-24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24-27页 |
2.3.1 试验目的 | 第24页 |
2.3.2 材性试验 | 第24-25页 |
2.3.3 试件设计 | 第25-27页 |
2.4 加载装置及试验方案 | 第27-30页 |
2.4.1 加载装置 | 第27-28页 |
2.4.2 加载制度 | 第28-29页 |
2.4.3 数据采集 | 第29-30页 |
2.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0-43页 |
2.5.1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 第30-33页 |
2.5.2 滞回曲线 | 第33-36页 |
2.5.3 强度退化 | 第36-38页 |
2.5.4 骨架曲线 | 第38-39页 |
2.5.5 耗能性能分析 | 第39-40页 |
2.5.6 刚度退化 | 第40-42页 |
2.5.7 应变分析 | 第42-43页 |
2.6 参数分析 | 第43-47页 |
2.6.1 U形钢钢板厚度 | 第44页 |
2.6.2 加载制度 | 第44-46页 |
2.6.3 平台段长度 | 第46页 |
2.6.4 材料性能 | 第46-47页 |
2.6.5 长圆孔 | 第4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阻尼器强度公式推导 | 第48-56页 |
3.1 屈服点的确定 | 第48-49页 |
3.2 公式推导 | 第49-55页 |
3.2.1 屈服强度 | 第49-51页 |
3.2.2 极限强度 | 第51-53页 |
3.2.3 理论公式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53-55页 |
3.3 本章小节 | 第55-56页 |
第4章 含可更换的多层U形钢板阻尼器拟静力试验 | 第56-74页 |
4.1 多层U形钢板阻尼器提出的背景 | 第56-57页 |
4.2 试验设计 | 第57-62页 |
4.2.1 试验目的 | 第57-58页 |
4.2.2 材性试验 | 第58页 |
4.2.3 试件设计 | 第58-60页 |
4.2.4 试验加载装置 | 第60页 |
4.2.5 加载制度 | 第60-61页 |
4.2.6 数据采集 | 第61-62页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62-71页 |
4.3.1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 第62-64页 |
4.3.2 滞回曲线 | 第64-65页 |
4.3.3 骨架曲线 | 第65-66页 |
4.3.4 强度退化 | 第66-67页 |
4.3.5 耗能性能分析 | 第67-68页 |
4.3.6 刚度退化 | 第68-69页 |
4.3.7 应变分析 | 第69-71页 |
4.4 强度分析 | 第71-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含可更换U形钢板阻尼器数值模拟 | 第74-84页 |
5.1 模型建立 | 第74-75页 |
5.1.1 模型简化 | 第74-75页 |
5.1.2 单元选择、边界条件及施加荷载 | 第75页 |
5.2 材料本构关系 | 第75-79页 |
5.2.1 本构模型 | 第75页 |
5.2.2 等效屈服应力 | 第75-76页 |
5.2.3 等效弹性模量 | 第76-79页 |
5.3 模拟结果 | 第79-83页 |
5.3.1 滞回曲线 | 第79-81页 |
5.3.2 峰值力 | 第81-82页 |
5.3.3 累积耗散能量 | 第82-83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83-8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