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17页 |
ABSTRACT | 第17-21页 |
导论 | 第23-39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23-26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23-24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24-26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26-35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0-33页 |
(三) 研究现状分析 | 第33-35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35-3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6页 |
四、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36-39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36-37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37-39页 |
第一章 软实力国际影响力基本问题概述 | 第39-77页 |
一、软实力及其国际影响力 | 第39-45页 |
(一) 软实力概念提出的背景 | 第39-41页 |
(二) 软实力的内涵 | 第41-43页 |
(三) 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的内涵 | 第43-45页 |
二、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的双重维度 | 第45-77页 |
(一) 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维度划分的理论基础 | 第46-51页 |
(二) 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的制度引导维度与魅力认同维度 | 第51-77页 |
第二章 提升中国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的战略价值 | 第77-98页 |
一、提升软实力国际影响力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77-88页 |
(一) 大国成长困境与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挑战 | 第77-85页 |
(二) 提升软实力国际影响力有助于中国超越大国成长困境实现和平发展 | 第85-88页 |
二、提升软实力国际影响力是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 第88-93页 |
(一) 提升软实力国际影响力有助于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 第89-91页 |
(二) 提升软实力国际影响力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吸引力 | 第91-93页 |
三、提升软实力国际影响力是推进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必然选择 | 第93-98页 |
(一)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国际战略 | 第93-95页 |
(二) 提升软实力国际影响力有助于增强中国制度性话语权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 第95-98页 |
第三章 中国软实力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历程及启示 | 第98-117页 |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中国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历程 | 第98-105页 |
(一)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中国制度引导维度软实力的提升 | 第99-101页 |
(二)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中国魅力认同维度软实力的提升 | 第101-105页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历程 | 第105-111页 |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度引导维度软实力的提升 | 第105-108页 |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魅力认同维度软实力的提升 | 第108-111页 |
三、中国软实力国际影响力提升历程的启示 | 第111-117页 |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升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的基本立足点 | 第111-113页 |
(二) 改革开放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是提升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的坚实内在基础 | 第113-114页 |
(三) 顺应国际潮流把握时代机遇是提升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外部条件 | 第114-117页 |
第四章 中国软实力国际影响力提升的现实状况 | 第117-143页 |
一、中国软实力国际影响力提升取得的成效 | 第117-124页 |
(一) 制度引导维度软实力资源显著增加 | 第117-121页 |
(二) 国际吸引能力明显增强 | 第121-124页 |
二、中国软实力国际影响力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 第124-143页 |
(一) 中国软实力国际影响力存在的不足 | 第124-139页 |
(二) 中国软实力国际影响力不足的原因 | 第139-143页 |
第五章 中国软实力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当下境遇 | 第143-156页 |
一、中国软实力国际影响力提升面临的机遇 | 第143-149页 |
(一) 自身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软实力国际影响力提升奠定了坚实内在基础 | 第143-145页 |
(二) 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为软实力国际影响力提升创造了有利外部环境 | 第145-147页 |
(三) 国际社会期待中国发挥更大作用为软实力国际影响力提升提供了良好民意氛围 | 第147-149页 |
二、中国软实力国际影响力提升面对的挑战 | 第149-156页 |
(一)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可能影响国际吸引力展示 | 第149-152页 |
(二) 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化可能影响参与国际制度变革效果 | 第152-156页 |
第六章 中国软实力国际影响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 第156-211页 |
一、全面提升中国在国际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增加制度性资源储备 | 第156-168页 |
(一) 巩固和提升中国在现有国际组织和机制中的地位 | 第157-159页 |
(二) 增强中国主导的国际组织、机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 第159-164页 |
(三) 探索创立中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机制 | 第164-168页 |
二、充分利用中国掌握的国际制度资源,增强制度性资源转化能力 | 第168-179页 |
(一) 提高利用国际制度资源的主动性 | 第168-169页 |
(二) 增强中国在国际制度体系中的主导性作用 | 第169-173页 |
(三) 提升中国的国际议程设置能力 | 第173-179页 |
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增强国际吸引能力 | 第179-199页 |
(一) 提供优秀文化产品,提升中国的国际好感度 | 第179-183页 |
(二) 显示卓越发展能力,增强中国的国际吸引力 | 第183-186页 |
(三) 彰显良好道德品行,提升中国的道义感召力 | 第186-195页 |
(四) 创新践行先进理念,提高中国的理念认同度 | 第195-199页 |
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体系,增强对外宣传能力 | 第199-211页 |
(一) 丰富对外宣传主体,发挥非政府力量的积极作用 | 第200-202页 |
(二) 拓宽对外宣传渠道,突出新媒体的独特传播优势 | 第202-204页 |
(三) 提升对外宣传技巧,注重人文关怀讲好中国故事 | 第204-207页 |
(四) 更新对外宣传手段,利用大数据增强宣传针对性 | 第207-211页 |
结语 | 第211-215页 |
参考文献 | 第215-227页 |
致谢 | 第227-2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