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s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 核心概念 | 第10-16页 |
1.1 英语阅读 | 第10-11页 |
1.1.1 英语阅读的定义 | 第10页 |
1.1.2 英语阅读文体 | 第10-11页 |
1.1.3 英语阅读水平 | 第11页 |
1.1.4 英语阅读相关研究 | 第11页 |
1.2 眼动 | 第11-14页 |
1.2.1 眼动指标 | 第12-13页 |
1.2.2 兴趣区 | 第13页 |
1.2.3 阅读中眼动指标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3 阅读理解眼动研究的理论模型 | 第14-16页 |
1.3.1 视觉缓冲器加工理论 | 第14页 |
1.3.2 副中央凹加工理论 | 第14页 |
1.3.3 Just和Carpenter的直接假说和眼—脑假说 | 第14-15页 |
1.3.4 “聚光灯”理论 | 第15页 |
1.3.5 Morrison的平行眼动理论模型 | 第15页 |
1.3.6 O’Regan的战略战术模型 | 第15页 |
1.3.7 Reichle的E—Z读者模型 | 第15-16页 |
2 英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 | 第16-17页 |
2.1 国外英语阅读过程眼动研究历史 | 第16页 |
2.2 国内英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 | 第16-17页 |
3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3.1 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3.2 实践意义 | 第18页 |
4 创新之处 | 第18页 |
5 研究假设 | 第18-20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1 被试 | 第20页 |
2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3 实验设备 | 第21页 |
4 实验程序 | 第21-22页 |
5 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第三部分 结果分析 | 第23-28页 |
1 不同阅读水平学生在不同文体全文阅读中的阅读成绩差异 | 第23页 |
2 不同阅读水平学生在不同文体全文阅读中的眼动差异 | 第23-25页 |
3 不同阅读水平学生在不同文体正文兴趣区内的眼动差异 | 第25-26页 |
4 不同阅读水平学生在不同文体问题兴趣区内的眼动差异 | 第26-28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28-37页 |
1 不同阅读水平学生在不同文体中的阅读成绩指标差异分析 | 第28-29页 |
1.1 阅读成绩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 第28页 |
1.2 阅读时间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 第28-29页 |
2 不同阅读水平学生阅读不同文体全文时的眼动差异分析 | 第29-32页 |
2.1 平均注视时间的差异原因及教育意义 | 第29-30页 |
2.2 注视次数的差异原因及教育意义 | 第30页 |
2.3 平均眼跳幅度的差异原因及教育意义 | 第30-31页 |
2.4 平均瞳孔大小的差异原因及教育意义 | 第31-32页 |
3 不同阅读水平学生在不同文体关键兴趣区眼动差异分析 | 第32-33页 |
3.1 正文兴趣区眼动差异原因及教育意义 | 第32-33页 |
3.1.1 注视次数、注视时间 | 第32页 |
3.1.2 注视次数比 | 第32页 |
3.1.3 回视时间 | 第32-33页 |
3.2 问题兴趣区眼动差异原因及教育意义 | 第33页 |
3.2.1 注视次数、注视时间 | 第33页 |
3.2.2 注视次数比、回视时间 | 第33页 |
4 其他形成有效阅读策略的学习及教学建议 | 第33-35页 |
4.1 针对不同阅读水平学生的建议 | 第33-34页 |
4.2 针对不同文体语篇阅读的建议 | 第34-35页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35-37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附录 | 第41-44页 |
附录1:实验材料(练习部分) | 第41-42页 |
附录2:实验材料(说明文) | 第42-43页 |
附录3:实验材料(议论文) | 第43-44页 |
个人简历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