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选题依据及内容 | 第9-12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12-13页 |
1.3.2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论文架构图 | 第14-15页 |
第2章 文创产品的解析 | 第15-26页 |
2.1 文创产品的概念、特性与分类 | 第15-18页 |
2.1.1 文创产品的概念 | 第15页 |
2.1.2 文创产品的特性 | 第15-16页 |
2.1.3 文创产品的分类 | 第16-18页 |
2.2 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模式 | 第18-24页 |
2.2.1 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 | 第18-20页 |
2.2.2 文创产品的设计模式 | 第20-24页 |
2.3 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建构 | 第24-26页 |
第3章 敦煌石窟藻井图案概述 | 第26-35页 |
3.1 敦煌藻井的发展溯源 | 第26-29页 |
3.1.1 藻井图案的溯源 | 第26-27页 |
3.1.2 藻井图案的装饰语言 | 第27-28页 |
3.1.3 敦煌石窟藻井的发展溯源 | 第28-29页 |
3.2 历朝历代敦煌石窟藻井图案的继承与演变 | 第29-35页 |
3.2.1 简练朴实的北朝时期 | 第29-30页 |
3.2.2 精致细腻的隋朝时期 | 第30-31页 |
3.2.3 繁缛富丽的唐朝时期 | 第31-32页 |
3.2.4 工整单调的五代、宋、西夏、元时期 | 第32-35页 |
第4章 唐代敦煌石窟藻井图案的装饰艺术研究 | 第35-51页 |
4.1 唐代敦煌石窟藻井图案的装饰构架 | 第35-38页 |
4.1.1 三层式基本构架 | 第35-36页 |
4.1.2 对称均衡的“十”字型和“米”字型构架 | 第36-37页 |
4.1.3 “黄金比例”分割的同心圆井心构架 | 第37-38页 |
4.2 唐代敦煌石窟藻井图案的装饰元素剖析 | 第38-45页 |
4.2.1 初唐时期 | 第38-41页 |
4.2.2 盛唐时期 | 第41-43页 |
4.2.3 中晚唐时期 | 第43-45页 |
4.3 唐代敦煌石窟藻井图案的色彩配置 | 第45-51页 |
4.3.1 唐代敦煌石窟藻井图案色彩种类分析 | 第45页 |
4.3.2 唐代敦煌石窟藻井图案色彩各时期的配置分析 | 第45-49页 |
4.3.3 唐代敦煌石窟藻井图案色彩配置 | 第49-51页 |
第5章 敦煌石窟藻井图案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 | 第51-56页 |
5.1 敦煌石窟藻井图案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价值 | 第51-52页 |
5.1.1 视觉审美价值 | 第51页 |
5.1.2 传统文化价值 | 第51-52页 |
5.1.3 经济效益价值 | 第52页 |
5.2 敦煌石窟藻井图案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形式 | 第52-56页 |
5.2.1 整体的直接使用 | 第53页 |
5.2.2 图案的间接应用 | 第53-56页 |
第6章 设计实践 | 第56-74页 |
6.1 明确设计流程 | 第56页 |
6.2 市场调研分析 | 第56-64页 |
6.2.1 调查数据处理 | 第56-62页 |
6.2.2 构建用户画像 | 第62-64页 |
6.2.3 明确设计定位 | 第64页 |
6.3 设计过程 | 第64-74页 |
6.3.1 唐代敦煌石藻井图案元素的解构 | 第64-69页 |
6.3.2 唐代敦煌石窟藻井图案元素的重组 | 第69-70页 |
6.3.3 唐代敦煌石窟藻井图案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 | 第70-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 | 第78-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