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框架论文

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爆炸破坏分析与抗爆加固研究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1章 绪论第12-2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1.1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应用第12页
        1.1.2 意外爆炸及恐怖袭击中的建筑破坏事件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9页
        1.2.1 预制装配式结构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建筑结构爆炸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2章 爆炸冲击波的基本理论及参数第20-24页
    2.1 爆炸基本理论第20-21页
        2.1.1 爆炸冲击波的形成和空气传播第20页
        2.1.2 爆炸冲击波对结构的作用第20页
        2.1.3 爆炸冲击波的反射与绕流第20-21页
    2.2 爆炸冲击波相关参数第21-23页
        2.2.1 爆炸冲击波基本方程第21-22页
        2.2.2 爆炸相似理论及比例距离Z第22页
        2.2.3 正压持时t_o第22-23页
    2.3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3章 ANSYS/LS-DYNA在爆炸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第24-39页
    3.1 ANSYS/LS-DYNA理论基础第24-25页
        3.1.1 ANSYS/LS-DYNA动力分析一般流程第24页
        3.1.2 LS-DYNA显式动力积分算法的基本概念第24-25页
    3.2 爆炸过程在ANSYS/LS-DYNA中的实现第25-27页
        3.2.1 爆炸荷载模拟方法第25页
        3.2.2 炸药空气材料模型及状态方程第25-27页
    3.3 被爆结构的数值模型第27-30页
        3.3.1 钢筋混凝土建模方法第27-28页
        3.3.2 钢筋混凝土的动态本构模型第28-30页
    3.4 建模中的其他相关设置第30-33页
        3.4.1 显式分析单元第30-31页
        3.4.2 沙漏控制第31页
        3.4.3 网格尺寸效应及网格划分第31-32页
        3.4.4 边界条件第32-33页
    3.5 有限元方法实例验证第33-38页
        3.5.1 试验及数值模型介绍第33-34页
        3.5.2 模拟结果分析第34-38页
    3.6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现浇RC框架与预应力装配框架爆炸响应与破坏对比分析第39-58页
    4.1 引言第39页
    4.2 数值模拟第39-42页
        4.2.1 预应力钢绞线模拟第39-40页
        4.2.2 梁柱界面第40-41页
        4.2.3 数值模型第41-42页
    4.3 动力响应分析第42-52页
        4.3.1 梁构件第42-47页
        4.3.2 柱构件第47-52页
    4.4 破坏形态第52-56页
        4.4.1 现浇梁与预制梁第52-54页
        4.4.2 现浇柱与预制柱第54-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5章 梁柱节点外加钢板连接的预应力装配式框架抗爆性能分析第58-70页
    5.1 引言第58页
    5.2 数值模型建立第58-59页
    5.3 模拟结果分析第59-69页
        5.3.1 预制梁动力响应第59-62页
        5.3.2 预制柱动力响应第62-65页
        5.3.3 预制梁破坏形态第65-66页
        5.3.4 预制柱破坏形态第66-69页
    5.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6章 加固构件参数对预应力装配式框架抗爆性能的影响第70-77页
    6.1 引言第70页
    6.2 预应力装配式框架的抗爆性能第70页
    6.3 钢板参数对抗爆性能的影响第70-75页
        6.3.1 钢板厚度第70-71页
        6.3.2 钢板长度第71-72页
        6.3.3 钢板高度第72-73页
        6.3.4 钢板强度第73-75页
    6.4 锚固钢筋布置对抗爆性能的影响第75-76页
    6.5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结论第77页
    展望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致谢第83-84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4-85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课题及项目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香樟CcCBFs基因的表达分析及在模式植物中的功能验证
下一篇:甘蔗属割手密种NBS-LRR家族基因的演化与表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