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3-24页 |
1.1 迟缓爱德华氏菌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1.1 迟缓爱德华菌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 | 第13-15页 |
1.1.2 迟缓爱德华菌的流行情况与病害防治 | 第15-16页 |
1.1.3 抗原性 | 第16页 |
1.1.4 迟缓爱德华菌致病机理与毒力因子 | 第16-17页 |
1.2 细菌密度感应的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1.2.1 细菌密度感应系统 | 第17-18页 |
1.2.2 密度感应系统的分类 | 第18-19页 |
1.2.2.1 革兰氏阴性菌的LuxI/LuxR信号系统 | 第18页 |
1.2.2.2 革兰氏阳性菌的密度感应系统 | 第18页 |
1.2.2.3 LuxS/AI-2密度感应系统 | 第18-19页 |
1.2.3 自体诱导物AI-2的合成 | 第19-20页 |
1.2.4 密度感应抑制剂的研究 | 第20-22页 |
1.2.4.1 信号分子类似物 | 第20-21页 |
1.2.4.2 淬灭酶和酶抑制剂 | 第21页 |
1.2.4.3 自诱导肽抑制剂 | 第21-22页 |
1.2.4.4 其他密度感应抑制剂 | 第22页 |
1.3 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3.1 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 | 第23页 |
1.3.2 生物被膜的检测方法 | 第23-24页 |
1.3.2.1 生物被膜定性检测法 | 第23-24页 |
1.3.2.2 生物被膜定量检测法 | 第24页 |
1.3.3 生物被膜与群体感应关系 | 第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45页 |
2.1 材料 | 第24-29页 |
2.1.1 主要菌株、质粒、细胞及试验动物 | 第24-25页 |
2.1.1.1 菌株 | 第24页 |
2.1.1.2 质粒 | 第24-25页 |
2.1.1.3 细胞 | 第25页 |
2.1.1.4 试验动物 | 第25页 |
2.1.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第25页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1.4 培养基、抗生素贮存液及制备 | 第25-26页 |
2.1.4.1 培养基 | 第25-26页 |
2.1.4.2 抗生素贮存液 | 第26页 |
2.1.5 常用溶液及缓冲液 | 第26-2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9-45页 |
2.2.1 迟缓爱德华菌的复苏和鉴定 | 第29-30页 |
2.2.1.1 迟缓爱德华菌株的纯化 | 第29页 |
2.2.1.2 迟缓爱德华菌的革兰氏染色 | 第29页 |
2.2.1.3 迟缓爱德华菌的16SrRNA | 第29-30页 |
2.2.2 迟缓爱德华菌EIB202株luxS基因的克隆及测序 | 第30-32页 |
2.2.2.1 E.tEIB202基因组的提取 | 第30-31页 |
2.2.2.2 E.tEIB202luxS基因PCR扩增及纯化 | 第31-32页 |
2.2.2.3 PCR纯化产物和载体的连接与测序 | 第32页 |
2.2.3 迟缓爱德华菌EIB202株luxS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 第32-38页 |
2.2.3.1 SM10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2-33页 |
2.2.3.2 缺失片段的构建 | 第33-35页 |
2.2.3.3 克隆载体的构建 | 第35-36页 |
2.2.3.4 接合载体的构建 | 第36-37页 |
2.2.3.5 单交换菌株的筛选 | 第37页 |
2.2.3.6 目的基因缺失株的筛选 | 第37-38页 |
2.2.4 luxS基因的缺失对迟缓爱德华菌LuxS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38-40页 |
2.2.4.1 样品的准备 | 第38页 |
2.2.4.2 SDS-PAGE | 第38-39页 |
2.2.4.3 WesternBlot检测迟缓爱德华菌LuxS蛋白 | 第39-40页 |
2.2.5 luxS基因的缺失对迟缓爱德华菌生长的影响 | 第40页 |
2.2.6 luxS基因的缺失对迟缓爱德华菌致病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2.2.7 luxS基因的缺失对迟缓爱德华菌黏蛋白穿透能力的影响 | 第41页 |
2.2.8 luxS基因的缺失对AI-2的影响 | 第41页 |
2.2.9 luxS基因的缺失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 第41-42页 |
2.2.9.1 结晶紫染色法 | 第41-42页 |
2.2.9.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法 | 第42页 |
2.2.10 迟缓爱德华菌侵染鼠巨噬细胞试验 | 第42-45页 |
2.2.10.1 相对荧光定量检测细菌侵染后细胞因子的变化 | 第43-44页 |
2.2.10.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细菌侵染后细胞因子的检测 | 第44-45页 |
2.2.11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3 试验结果 | 第45-58页 |
3.1 迟缓爱德华菌鉴定结果 | 第45-46页 |
3.2 luxS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 第46-47页 |
3.3 迟缓爱德华菌EIB202株luxS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 第47-50页 |
3.4 LuxS蛋白的检测 | 第50-51页 |
3.5 迟缓爱德华菌EIB202株与△LuxS株生长曲线 | 第51页 |
3.6 斑马鱼动物试验结果 | 第51-52页 |
3.7 黏蛋白穿透能力的检测 | 第52-53页 |
3.8 AI-2活性检测 | 第53页 |
3.9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检测 | 第53-55页 |
3.9.1 结晶紫染色法结果 | 第53-54页 |
3.9.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 | 第54-55页 |
3.10 巨噬细胞侵染实验结果 | 第55-58页 |
3.10.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 | 第55-56页 |
3.10.2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 | 第56-58页 |
4 讨论 | 第58-61页 |
5 结论 | 第61-62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7 致谢 | 第69-70页 |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