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南海大陆边缘构造古地理演化及矿权区块评价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引言第10-17页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10-12页
    1.2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2-14页
        1.2.1 研究的内容第12-13页
        1.2.2 技术路线第13-14页
    1.3 主要工作量第14-15页
    1.4 本文的创新点第15-17页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7页
    2.1 地质调查与研究现状第17-18页
    2.2 南海油气勘探和开发现状第18-21页
        2.2.1 南海南部第18-19页
        2.2.2 南海北部第19-21页
    2.3 南海构造演化研究现状第21-25页
        2.3.1 海底扩张模式第21-23页
        2.3.2 弧后扩张模式第23页
        2.3.3 陆缘扩张模式第23-24页
        2.3.4 碰撞挤出模式第24-25页
        2.3.5 地幔柱模式第25页
        2.3.6 右行拉分模式第25页
    2.4 南海形成演化模式存在问题与研究方向第25-27页
第3章 大陆边缘构造演化基本特征第27-44页
    3.1 威尔逊旋回第27-29页
    3.2 南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演化特征第29-36页
        3.2.1 南大西洋的形成第29-32页
        3.2.2 西非大陆边缘(以宽扎盆地为例)演化第32-34页
        3.2.3 东巴西大陆边缘演化第34-36页
    3.3 墨西哥湾被动大陆边缘演化特征第36-40页
    3.4 澳大利亚西北部被动大陆边缘演化特征第40-44页
第4章 南海新生代沉积基底分区研究第44-60页
    4.1 基底分区依据第44-52页
        4.1.1 重要地质界线第44-48页
        4.1.2 南海盆地重、磁异常特征第48-50页
        4.1.3 钻遇的基底岩性特征第50-52页
    4.2 新生代沉积基底分区第52-60页
        4.2.1 北部湾古生界断陷基底区第53-54页
        4.2.2 珠江口中~古生界断陷基底区第54-55页
        4.2.3 礼乐中~古生界断陷基底区第55-56页
        4.2.4 西沙古生界断陷基底区第56-57页
        4.2.5 南沙古生界断陷基底区第57-58页
        4.2.6 莺歌海古生界走滑拉分基底区第58页
        4.2.7 万安中生界走滑拉分基底区第58-59页
        4.2.8 曾母新生代早期褶皱基底区第59-60页
第5章 南海大陆边缘构造古地理演化第60-77页
    5.1 大陆边缘演化阶段划分第60-61页
    5.2 构造层序第61-65页
    5.3 岩相~古地理格局第65-77页
        5.3.1 大陆裂谷阶段(古新世~始新世)第67-68页
        5.3.2 新生大陆边缘阶段(渐新世)第68-71页
        5.3.3 成熟大陆边缘(热沉降)阶段(早中新世~中中新世)第71-73页
        5.3.4 成熟大陆边缘(冷沉降)阶段(晚中新世以来)第73-77页
第6章 矿权区块评价软件研发第77-89页
    6.1 矿权区块评价流程第77-79页
    6.2 矿权区块评价参数和取值参照表第79-82页
    6.3 矿权区块评价定量计算方法第82-84页
    6.4 矿权区块评价系统软件总体框架第84-88页
    6.5 矿权区块评价系统软件主要功能第88-89页
第7章 南海深水矿权区块综合评价研究第89-124页
    7.1 南海与典型被动大陆边缘石油地质特征对比第89-95页
        7.1.1 相似性第89-91页
        7.1.2 差异性第91-93页
        7.1.3 油气地质特征类比表第93-95页
    7.2 中建南盆地矿权区块评价第95-113页
        7.2.1 构造演化第95-97页
        7.2.2 沉积特征第97-99页
        7.2.3 成藏条件分析第99-108页
        7.2.4 地质评价与有利区带第108-113页
    7.3 南海矿权区块综合评价第113-124页
第8章 结论第124-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5页
附录第135-148页
    一、获奖成果第135页
    二、论文发表第135-136页
    三、程序源代码第136-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含水油田曲流河储层沉积学表征与地质建模研究--以港西油田明化镇组为例
下一篇:龙门山中段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及其对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机制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