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龙门山中段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及其对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机制的约束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0 前言第11-24页
    0.1 选题依据第11-12页
    0.2 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2-20页
        0.2.1 龙门山冲断带研究历程第12-15页
        0.2.2 龙门山隆升动力学研究进展第15-18页
        0.2.3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研究进展第18-20页
    0.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20-21页
    0.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21-22页
    0.5 完成工作量第22-23页
    0.6 主要创新认识第23-24页
1 区域地质概况第24-43页
    1.1 龙门山沉积—构造演化第25-27页
    1.2 龙门山区划构造特征第27-34页
        1.2.1 分带变形特征第27-30页
        1.2.2 分段变形特征第30-33页
        1.2.3 垂向分层变形特征第33-34页
    1.3 主要断裂变形期次第34-36页
    1.4 龙门山深部构造特征第36-43页
2 龙门山中段浅层构造变形特征第43-62页
    2.1 龙门山中段浅表地质第43-44页
    2.2 白鹿地区地震剖面解释第44-53页
        2.2.1 B-B′剖面Ⅰ段构造几何学第44-46页
        2.2.2 B-B′剖面Ⅱ段浅表构造特征第46-47页
        2.2.3 B-B′剖面Ⅱ段地震地质解释第47-50页
        2.2.4 白鹿地区构造特征分析第50-53页
    2.3 汉旺地区地震剖面解释第53-57页
    2.4 川西坳陷生长地层研究第57-59页
    2.5 龙门山中段构造演化第59-62页
3 龙门山中段彭灌断裂三维构造特征第62-78页
    3.1 彭灌断裂带构造特征第63-68页
        3.1.1 白鹿地区地震解释第64-66页
        3.1.2 汉旺地区地震解释第66-68页
    3.2 彭灌断裂三维构造特征分析第68-75页
        3.2.1 断层模型的建立第68-70页
        3.2.2 同震破裂断层几何学第70-72页
        3.2.3 同震破裂断层运动学第72-75页
    3.3 彭灌断裂带分段特征第75-78页
4 北川-映秀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第78-102页
    4.1 龙门山中段北川-映秀断裂特征第78-83页
        4.1.1 中段科考钻井分析第78-80页
        4.1.2 中段地震地质解释第80-83页
    4.2 龙门山北段地质背景第83-86页
        4.2.1 北段构造地层层序第83-84页
        4.2.2 龙门山北段构造系统第84-86页
    4.3 龙门山北段地表地质第86-95页
        4.3.1 北段的分带变形特征第87-94页
        4.3.2 北段的构造变形期次第94-95页
    4.4 北段地震剖面解释第95-102页
        4.4.1 枫顺场地区地震解释第95-99页
        4.4.2 北川地区地震解释第99-102页
5 龙门山中段构造楔形体特征第102-114页
    5.1 构造楔几何学、运动学理论第102-105页
        5.1.1 构造楔几何学原理第102-103页
        5.1.2 构造楔运动学特征第103-105页
    5.2 白鹿地区深层构造特征第105-109页
        5.2.1 B 剖面构造变形特征第105-107页
        5.2.2 B 剖面构造几何学特征第107-108页
        5.2.3 B 剖面构造楔运动学第108-109页
    5.3 汉旺地区深层构造特征第109-114页
        5.3.1 H 剖面构造变形特征第109-110页
        5.3.2 H 剖面构造几何学特征第110-111页
        5.3.3 H 剖面构造楔运动学第111-114页
6 龙门山中段多层统一变形及其耦合关系第114-134页
    6.1 龙门山中段构造变形主要期次第114-115页
    6.2 龙门山多层滑脱变形耦合关系第115-120页
        6.2.1 中、浅层次变形耦合特征第115-119页
        6.2.2 深层变形耦合特征第119-120页
    6.3 龙门山-四川盆地耦合关系第120-134页
        6.3.1 四川盆地及周缘多层滑脱构造特征第120-123页
        6.3.2 遂宁地震与地质背景第123-127页
        6.3.3 磨溪地区地震构造解释第127-130页
        6.3.4 龙门山-龙泉山-华蓥山区域构造第130-134页
7 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机制的探讨第134-137页
8 认识与结论第137-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9页
附录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海大陆边缘构造古地理演化及矿权区块评价研究
下一篇:高含盐油田结盐机理及开发技术研究--以阿尔及利亚438B区块油田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