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33页 |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3-29页 |
1.2.1 河流沉积地质学 | 第13-15页 |
1.2.2 曲流河沉积储层构型 | 第15-19页 |
1.2.3 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 | 第19-25页 |
1.2.3.1 基准面旋回及可容纳空间 | 第19-22页 |
1.2.3.2 层序地层学在河流沉积中应用的潜力和困难 | 第22-25页 |
1.2.4 储层原型模型和地质知识库 | 第25页 |
1.2.5 油田开发后期储层表征建模技术 | 第25-2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1.4 研究计划和工作量 | 第30-31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1.6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第32-33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及油田开发概况 | 第33-41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和构造特征 | 第33-35页 |
2.2 沉积地层序列特征 | 第35-38页 |
2.3 油田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8-41页 |
第3章 精细层序地层格架 | 第41-57页 |
3.1 河流相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 第41-44页 |
3.2 地层发育特征和标志层 | 第44-46页 |
3.3 基准面旋回识别和划分 | 第46-52页 |
3.3.1 地震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46-47页 |
3.3.2 岩心基准面旋回识别和划分 | 第47-48页 |
3.3.3 井资料基准面旋回识别和划分 | 第48-52页 |
3.4 精细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52-57页 |
第4章 密井网条件下沉积微相研究 | 第57-73页 |
4.1 曲流河沉积模式及沉积微相研究步骤 | 第57-58页 |
4.2 沉积特征及沉积体系 | 第58-63页 |
4.2.1 泥岩颜色 | 第59页 |
4.2.2 沉积岩成分和结构特征 | 第59-62页 |
4.2.3 主要沉积构造类型 | 第62-63页 |
4.2.4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 第63页 |
4.3 岩相单元类型及特征 | 第63-64页 |
4.4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研究 | 第64-69页 |
4.5 复合河道垂向演化规律分析 | 第69-73页 |
第5章 单河道的识别和划分 | 第73-83页 |
5.1 单河道发育模式及连通关系分析 | 第73-77页 |
5.2 单河道识别标志及砂体结构模型研究 | 第77-83页 |
第6章 曲流河地下储层构型分析 | 第83-98页 |
6.1 曲流点坝成因及其识别特征 | 第83-86页 |
6.2 曲流河沉积构型要素分类 | 第86-89页 |
6.3 构型分析经验公式 | 第89-91页 |
6.4 点坝砂体识别及分布模式研究 | 第91-94页 |
6.5 点坝砂体内部侧积层产状计算 | 第94-98页 |
第7章 储层地质知识库 | 第98-107页 |
7.1 储层地质知识库建立的思路和方法 | 第99页 |
7.2 港西油田明化镇组储层地质知识库的建立 | 第99-107页 |
7.2.1 岩性岩相库 | 第100页 |
7.2.2 沉积微相库 | 第100-101页 |
7.2.3 沉积模式库 | 第101-103页 |
7.2.4 砂体规模尺度库 | 第103页 |
7.2.5 储层物性参数库 | 第103-104页 |
7.2.6 储层非均质性参数库 | 第104-105页 |
7.2.7 夹层信息库 | 第105-107页 |
第8章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研究 | 第107-122页 |
8.1 高含水后期储层地质建模技术 | 第107-109页 |
8.2 储层地质建模技术路线和数据准备 | 第109-111页 |
8.2.1 技术路线 | 第109-110页 |
8.2.2 工区范围和数据准备 | 第110-111页 |
8.3 构造模型 | 第111-112页 |
8.4 沉积微相模型 | 第112-113页 |
8.5 储层物性参数模型 | 第113-122页 |
8.5.1 储层物性参数特征及变差函数分析 | 第113-118页 |
8.5.2 孔隙度模型 | 第118-119页 |
8.5.3 渗透率模型 | 第119-120页 |
8.5.4 净毛比模型 | 第120-122页 |
第9章 认识与结论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2页 |
附录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