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 种子库类型 | 第12-13页 |
2 中国农田分布情况 | 第13-16页 |
3 中国农田杂草发生、分布规律 | 第16-18页 |
4 杂草种子库与田间杂草群落的关系 | 第18页 |
5 基于杂草种子库理论的杂草综合治理 | 第18-20页 |
6 国内外稻鸭种养模式的发展概况 | 第20-24页 |
第二章 农田杂草种子库群落结构特征 | 第24-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31页 |
1.1 土样采集 | 第24-25页 |
1.2 种子库测定 | 第25页 |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25页 |
1.4 样点信息数据采集 | 第25-26页 |
1.5 样点分布 | 第26-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9页 |
2.1 杂草种子库的群落特征 | 第31页 |
2.2 旱地杂草种子库群落特征 | 第31-35页 |
2.2.1 旱地杂草种子库物种组成 | 第31-32页 |
2.2.2 旱地杂草种子库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 第32-35页 |
2.3 水田杂草种子库群落特征 | 第35-39页 |
2.3.1 水田杂草种子库种类特征 | 第35-37页 |
2.3.2 水田潜杂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比较 | 第37-39页 |
2.4 水田和旱地多样性指数比较 | 第39-40页 |
2.5 地区间杂草种子库群落相似性分析 | 第40-44页 |
2.5.1 旱地样点聚类分析 | 第40-42页 |
2.5.2 水田样点聚类分析 | 第42-44页 |
2.6 杂草种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44-47页 |
2.7 各地区主要优势杂草种子库 | 第47-4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9-52页 |
第三章 连年稻鸭共作对稻田潜、显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 第52-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1.1 研究区概况 | 第53页 |
1.2 稻鸭共作及田间管理措施 | 第53页 |
1.3 试验设计及调查方法 | 第53-54页 |
1.3.1 杂草种子库调查及测定 | 第53-54页 |
1.3.2 杂草群落调查 | 第54页 |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54-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71页 |
2.1 连年稻鸭共作对稻田杂草种子库的动态影响 | 第55-64页 |
2.1.1 杂草种子库物种多样性 | 第55-56页 |
2.1.2 物种优势度 | 第56-59页 |
2.1.3 种子库总密度 | 第59-60页 |
2.1.4 几种主要杂草种子的密度变化 | 第60-62页 |
2.1.5 种子库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 | 第62-64页 |
2.2 连年稻鸭共作对稻田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 第64-71页 |
2.2.1 对稻田杂草群落密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2.2.2 连年稻鸭共作对稻田杂草群落相似性的影响 | 第65-68页 |
2.2.3 连年稻鸭共作对稻田杂草的控制效果 | 第68-71页 |
3 讨论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