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 第10-16页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原材料试验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17-27页 |
2.1 原材料组成及材料技术要求 | 第17-20页 |
2.1.1 集料试验 | 第17-18页 |
2.1.2 填料试验 | 第18页 |
2.1.3 沥青试验 | 第18-20页 |
2.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20-26页 |
2.2.1 级配设计 | 第20-21页 |
2.2.2 沥青混合料沥青用量的确定 | 第21页 |
2.2.3 AC-13C(改性沥青)油石比的确定 | 第21-23页 |
2.2.4 AC-20C(70 | 第23-24页 |
2.2.5 AC-20C(改性沥青)油石比的确定 | 第24-25页 |
2.2.6 AC-25(70 | 第25页 |
2.2.7 ATB-25(50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 | 第27-33页 |
3.1 概述 | 第27-29页 |
3.1.1 沥青混合料设计模量的类型 | 第27-28页 |
3.1.2 影响沥青混合料模量的因素 | 第28-29页 |
3.2 预估的沥青混合料设计动态模量取值方法 | 第29-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分析 | 第33-49页 |
4.1 有限元模型 | 第33-35页 |
4.1.1 材料参数 | 第33页 |
4.1.2 标准轴载 | 第33-34页 |
4.1.3 有限元软件ABAQUS 简介 | 第34页 |
4.1.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4.2 温度 | 第35-39页 |
4.2.1 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计算 | 第37-38页 |
4.2.2 标准条件下结构剪应变计算 | 第38-39页 |
4.3 荷载 | 第39-40页 |
4.3.1 高温条件下超载的结构剪应变分析 | 第39-40页 |
4.4 路面纵坡 | 第40-48页 |
4.4.1 长大坡路段车载行车速度和水平力变化特点 | 第41页 |
4.4.2 行车速度对沥青、沥青混合料的影响 | 第41-44页 |
4.4.3 重载、慢速条件下的沥青路面结构剪应变计算 | 第44-45页 |
4.4.4 超载、慢速、纵坡条件下沥青路面结构剪应变计算 | 第45-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不同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分析和措施 | 第49-61页 |
5.1 不同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分析 | 第50-56页 |
5.1.1 改变胶结料性能对沥青路面应变影响 | 第50-51页 |
5.1.2 超载、慢速、纵坡条件下沥青路面的剪应变计算 | 第51-56页 |
5.2 沥青路面抗车辙技术措施 | 第56-60页 |
5.2.1 提高沥青胶结料的性能 | 第56-57页 |
5.2.2 适当提高设计空隙率、合理减少沥青用量 | 第57-58页 |
5.2.3 提高层间联结性能 | 第58-59页 |
5.2.4 填料(矿粉)对路面高温稳定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6.2 创新点 | 第62页 |
6.3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7-68页 |
综述 | 第68-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
详细摘要 | 第78-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