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针致静脉炎后血管修复的实验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引言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2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15-21页 |
·实验动物、材料、仪器 | 第15-17页 |
·实验动物 | 第15页 |
·实验材料 | 第15-16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6页 |
·相关溶液配制 | 第16-17页 |
·实验方法 | 第17-18页 |
·建立静脉炎模型 | 第17-18页 |
·实验分组 | 第18页 |
·标本的收集和处理 | 第18-20页 |
·留取标本 | 第18页 |
·制作切片 | 第18-19页 |
·检测方法 | 第19-20页 |
·读片方法 | 第20页 |
·判断标准 | 第20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20-21页 |
4 结果 | 第21-29页 |
·肉眼观察 | 第21页 |
·HE 染色法 | 第21-26页 |
·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 | 第21-22页 |
·实验Ⅰ组与模型组比较 | 第22-23页 |
·实验Ⅱ组与模型组比较 | 第23-24页 |
·实验Ⅱ组与实验Ⅰ组比较 | 第24-25页 |
·各组炎症反应程度柱状图 | 第25-26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26-29页 |
·对照组血管内皮细胞与模型组血管内皮细胞结构特征 | 第26页 |
·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血管内皮细胞结构特征 | 第26-29页 |
5 讨论 | 第29-33页 |
·静脉留置针机械性刺激可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 第29-30页 |
·50%硫酸镁治疗静脉炎的药理作用 | 第30页 |
·新鲜芦荟治疗静脉炎的药理作用 | 第30-33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33-35页 |
·结论 | 第33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33页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33页 |
·不足之处 | 第33-34页 |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文献综述 | 第37-47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附录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