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结构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创新点和局限性 | 第13-14页 |
1.5.1 创新点 | 第13页 |
1.5.2 局限性 | 第13-14页 |
2 低碳经济审计概述 | 第14-18页 |
2.1 低碳经济审计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2.1.1 低碳经济审计基本概念 | 第14页 |
2.1.2 低碳经济审计与环境审计关系 | 第14-16页 |
2.2 推行低碳经济审计的必要性 | 第16-18页 |
2.2.1 推行低碳经济审计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 第16-17页 |
2.2.2 推行低碳经济审计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 第17页 |
2.2.3 推行低碳经济审计有助于促进改善气候变化 | 第17-18页 |
3 典型国家和地区低碳经济审计经验借鉴 | 第18-21页 |
3.1 美国——重点关注生活方式审计 | 第18页 |
3.2 丹麦——大力推行电力供热审计 | 第18-19页 |
3.3 英国——积极建造低碳社区 | 第19页 |
3.4 中国香港——强力打造建筑物审计 | 第19-21页 |
4 我国实施低碳经济审计的体系构建 | 第21-32页 |
4.1 低碳经济审计的目标和内容 | 第21-23页 |
4.1.1 低碳经济审计的目标 | 第21-22页 |
4.1.2 低碳经济审计的内容 | 第22-23页 |
4.2 低碳经济审计主体、责任方及客体 | 第23-26页 |
4.2.1 低碳经济审计主体 | 第23-25页 |
4.2.2 低碳经济审计责任方 | 第25页 |
4.2.3 低碳经济审计客体 | 第25-26页 |
4.3 低碳经济审计标准 | 第26-27页 |
4.4 低碳经济审计步骤 | 第27-29页 |
4.4.1 确定低碳经济审计项目 | 第27-28页 |
4.4.2 制定低碳经济审计方案 | 第28页 |
4.4.3 实施低碳经济审计程序 | 第28-29页 |
4.4.4 编写低碳经济审计报告 | 第29页 |
4.5 低碳经济审计的关键环节 | 第29-30页 |
4.5.1 确定审计边界范围及基准年 | 第29页 |
4.5.2 识别低碳经济审计对象 | 第29-30页 |
4.5.3 温室气体的量化计算 | 第30页 |
4.6 低碳经济审计报告 | 第30-32页 |
4.6.1 温室气体排放组成及量化 | 第30-31页 |
4.6.2 量化温室气体补偿并探索减排途径 | 第31-32页 |
5 我国开展低碳经济审计的案例分析 | 第32-36页 |
5.1 案例背景介绍 | 第32-33页 |
5.2 低碳经济审计在水泥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 第33-36页 |
6 我国低碳经济审计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 | 第36-41页 |
6.1 我国低碳经济审计现状分析 | 第36-39页 |
6.1.1 我国低碳经济审计现状 | 第36-38页 |
6.1.2 我国开展低碳经济审计面临的问题 | 第38-39页 |
6.2 我国低碳经济审计现状的改进建议 | 第39-41页 |
6.2.1 制定低碳经济审计标准 | 第39页 |
6.2.2 明确界定主管机构 | 第39-40页 |
6.2.3 提高企业低碳经济意识 | 第40页 |
6.2.4 加强低碳经济审计业务培训 | 第40-4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41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41-43页 |
后记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详细摘要 | 第47-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