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台北两地小学教室空间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趋势 | 第11页 |
| ·海峡两岸的教育交流 | 第11-12页 |
| ·两地小学校建筑空间面临变革 | 第12页 |
|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 ·既有研究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文章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 第2章 两地小学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发展 | 第16-23页 |
| ·中国大陆近现代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发展 | 第16-18页 |
| ·应试教育主导阶段 | 第16-17页 |
| ·素质教育发展阶段 | 第17-18页 |
| ·台湾近现代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发展 | 第18-21页 |
| ·传统教育阶段 | 第19页 |
| ·开放教育发展阶段 | 第19-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 第3章 成都小学教室的调研和分析 | 第23-45页 |
|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分析 | 第23-25页 |
| ·教室空间现状分析 | 第25-36页 |
| ·成华小学 | 第25-27页 |
| ·磨子桥小学 | 第27-28页 |
| ·棕北小学 | 第28-30页 |
| ·石笋街小学 | 第30-31页 |
| ·茶店子小学 | 第31-32页 |
| ·人民北路小学 | 第32-33页 |
| ·西南交大附属小学 | 第33-35页 |
| ·行知小学 | 第35-36页 |
| ·教室空间的使用状态分析 | 第36-43页 |
| ·成华小学 | 第36-38页 |
| ·磨子桥小学 | 第38-40页 |
| ·石笋街小学 | 第40-41页 |
| ·西南交大附属小学 | 第41-43页 |
| ·本章分析与小结 | 第43-45页 |
| 第4章 台北小学教室的调研和分析 | 第45-72页 |
|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分析 | 第45-51页 |
| ·教室空间现状分析 | 第51-61页 |
| ·兴华国小 | 第51-52页 |
| ·新生国小 | 第52-55页 |
| ·大理国小 | 第55-56页 |
| ·健康国小 | 第56-58页 |
| ·永安国小 | 第58-60页 |
| ·湖山国小 | 第60-61页 |
| ·教室空间学生使用状态分析 | 第61-70页 |
| ·湖山国小 | 第61-63页 |
| ·永安国小 | 第63-65页 |
| ·健康国小 | 第65-67页 |
| ·兴华国小 | 第67-70页 |
| ·本章分析与小结 | 第70-72页 |
| 第5章 两地小学教室空间及相关设计规范比较 | 第72-91页 |
| ·两地小学教室空间相关设计规范比较 | 第72-74页 |
| ·大陆小学校教室相关设计规范 | 第72-73页 |
| ·台湾小学校教室相关设计规范 | 第73页 |
| ·两地教室相关设计规范的比较 | 第73-74页 |
| ·教室面积和学生规模比较 | 第74-76页 |
| ·两地小学教室面积比较 | 第74-75页 |
| ·两地小学班级教室人数和生均面积比较 | 第75-76页 |
| ·教室功能分区比较 | 第76-83页 |
| ·两地小学教室功能分区现状分析 | 第77-80页 |
| ·两地小学教室功能分区比较 | 第80-83页 |
| ·教室空间色彩比较 | 第83-85页 |
| ·两地小学教室色彩现状分析 | 第83-85页 |
| ·两地小学教室色彩比较 | 第85页 |
| ·教室空间使用模式比较 | 第85-89页 |
| ·本章分析与小结 | 第89-91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91-98页 |
| ·结论 | 第91-93页 |
| ·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 第93-94页 |
| (附)成都小学教室空间发展建议 | 第94-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 附录 | 第100-105页 |
| 台北小学调研申请函 | 第100-102页 |
| 实地调研的两地小学教室空间现状统计表 | 第102-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