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前言 | 第12-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规律 | 第14-22页 |
2.1 城镇化的概念 | 第14页 |
2.2 全球城镇化基本历程 | 第14-17页 |
2.3 全球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 第17页 |
2.4 全球“城镇化热”的冷思考 | 第17-22页 |
2.4.1 城镇化的“得”常被提及 | 第17-18页 |
2.4.2 城镇化的“失”常被忽略 | 第18-20页 |
2.4.3 “好的城镇化”与“坏的城镇化” | 第20-22页 |
3. 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成就、问题与质量评价 | 第22-33页 |
3.1 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 | 第23-25页 |
3.1.1 第一阶段(1949-1957):工业化推动下的城镇化较快发展 | 第23页 |
3.1.2 第二阶段(1958-1977):大起大落之后陷入长期停滞 | 第23页 |
3.1.3 第三阶段(1978-1994):改革开放东南沿海城镇化率先发展 | 第23-24页 |
3.1.4 第四阶段(1995年至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 | 第24-25页 |
3.2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 第25-28页 |
3.2.1 大国城镇化 | 第25-26页 |
3.2.2 “候鸟式”城镇化 | 第26-27页 |
3.2.3 政府主导的城镇化 | 第27-28页 |
3.2.4 “三农”问题高度敏感条件下的城镇化 | 第28页 |
3.3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巨大成就 | 第28-29页 |
3.3.1 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力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 第28页 |
3.3.2 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小康社会进程 | 第28-29页 |
3.3.3 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心城市和专业化城镇 | 第29页 |
3.3.4 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居环境条件显著改善 | 第29页 |
3.4 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 | 第29-31页 |
3.4.1 城镇化发展模式粗放 | 第29-30页 |
3.4.2 区域发展差距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突出 | 第30页 |
3.4.3 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协调 | 第30页 |
3.4.4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 | 第30-31页 |
3.5 中国城镇化的质量评价:“两低、两高” | 第31-33页 |
3.5.1 低成本 | 第31页 |
3.5.2 高成效 | 第31页 |
3.5.3 低质量 | 第31-32页 |
3.5.4 高代价 | 第32-33页 |
4. 开发性金融支持城镇化的实践探索 | 第33-48页 |
4.1 开发性金融的理论指导 | 第33-34页 |
4.2 银政合作,雪中送炭 | 第34-35页 |
4.3 规划先行,科学发展 | 第35页 |
4.4 市场建设,创新模式 | 第35页 |
4.5 先锋先导,融资支持 | 第35-36页 |
4.6 防范风险,稳健运作 | 第36页 |
4.7 实践案例分析——开发性金融支持**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和成效 | 第36-48页 |
4.7.1 开展规划合作,为城镇化建设导航 | 第37-38页 |
4.7.2 大力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 第38-41页 |
4.7.3 着力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实现产城一体 | 第41-43页 |
4.7.4 全面支持社会民生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 第43-45页 |
4.7.5 大力支持各区县和小城镇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进中小城镇和新农村与大城市的同步发展 | 第45-46页 |
4.7.6 探索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深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 第46-48页 |
5.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 第48-60页 |
5.1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与政策要求 | 第49-52页 |
5.1.1 我国城镇化总体走势 | 第49页 |
5.1.2 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 | 第49-50页 |
5.1.3 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要求 | 第50-51页 |
5.1.4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取向 | 第51-52页 |
5.2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战略 | 第52-53页 |
5.2.1 战略定位 | 第52页 |
5.2.2 发展思路 | 第52-53页 |
5.3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措施 | 第53-60页 |
5.3.1 坚持规划先行,积极参与城镇化建设规划 | 第54页 |
5.3.2 执行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实现信贷资源优化配置 | 第54-55页 |
5.3.3 规范融资平台,创新合作模式 | 第55-56页 |
5.3.4 推行综合营销,开展“投、贷、债、租、证”综合经营试点 | 第56页 |
5.3.5 创新融资产品,多路径支持城镇建设 | 第56-58页 |
5.3.6 参与金融生态建设,发展和谐金融 | 第58页 |
5.3.7 拓展金融产品,服务城乡统筹 | 第58-59页 |
5.3.8 加强风险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 第59-60页 |
6.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