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8-9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3 应急电源的概述 | 第9-11页 |
1.3.1 应急电源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 第10页 |
1.3.2 EPS 与柴油发电机和不间断电源(UPS)的比较 | 第10-11页 |
1.4 应急电源的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1.4.1 应急电源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4.2 应急电源的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应急电源的整体研究与设计 | 第14-24页 |
2.1 应急电源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2.1.1 应急电源系统结构及组成 | 第14页 |
2.1.2 应急电源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2.2 逆变器主电路拓扑结构的比较与选择 | 第15-17页 |
2.2.1 推挽式逆变电路 | 第15-16页 |
2.2.2 半桥式逆变电路 | 第16页 |
2.2.3 全桥式逆变电路 | 第16-17页 |
2.2.4 逆变电路方案的确定 | 第17页 |
2.3 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 | 第17-23页 |
2.3.1 正弦脉宽调制技术 | 第18-20页 |
2.3.2 生成 SPWM 波形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0-22页 |
2.3.3 数字 PI 调节器算法设计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应急电源主电路设计 | 第24-41页 |
3.1 逆变系统主电路硬件组成 | 第24-31页 |
3.1.1 逆变系统主电路设计 | 第24-27页 |
3.1.2 IGBT 驱动电路的设计 | 第27-31页 |
3.2 输出滤波器的设计 | 第31-36页 |
3.2.1 电感中电流峰值及有效值的计算 | 第32-35页 |
3.2.2 电感的设计 | 第35-36页 |
3.3 辅助电源的设计 | 第36-40页 |
3.3.1 UC3844 功能介绍 | 第37-38页 |
3.3.2 辅助电源电路设计与分析 | 第38-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应急电源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41-54页 |
4.1 DSP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41-49页 |
4.1.1 TMS320F2812 功能介绍 | 第41-42页 |
4.1.2 系统电源及复位电路设计 | 第42-44页 |
4.1.3 时钟电路设计 | 第44页 |
4.1.4 JTAG 仿真接口设计 | 第44页 |
4.1.5 PWM 信号的输出 | 第44-46页 |
4.1.6 PWM 信号增强电路设计 | 第46页 |
4.1.7 A/D 转换及保护电路设计 | 第46-47页 |
4.1.8 采样电路设计 | 第47-48页 |
4.1.9 串口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第48-49页 |
4.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第49-52页 |
4.2.1 控制系统软件整体设计 | 第49页 |
4.2.2 各功能模块软件设计 | 第49-52页 |
4.3 死区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切换电路和系统保护 | 第54-58页 |
5.1 电源切换电路设计 | 第54-56页 |
5.1.1 应急电源与市电供电切换电路设计 | 第54-55页 |
5.1.2 晶闸管触发电路设计 | 第55-56页 |
5.2 电源保护系统 | 第56-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实验电路搭建及结果分析 | 第58-62页 |
6.1 实验电路的搭建 | 第58-59页 |
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9-6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