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方克立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0 前言第11-18页
    0.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1-13页
        0.1.1 选题依据第11-12页
        0.1.2 选题意义第12-13页
    0.2 研究现状概述第13-16页
        0.2.1 对方克立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研究第13-14页
        0.2.2 对方克立阐扬“综合创新”文化观成就的研究第14-15页
        0.2.3 对方克立现代新儒学的研究第15-16页
    0.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6-18页
        0.3.1 研究思路第16页
        0.3.2 研究方法第16-18页
1 方克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和方法论的贡献第18-34页
    1.1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哲学史方法论讨论中的贡献第18-23页
        1.1.1 关于《周易》研究方法的讨论第18-21页
        1.1.2 关于孔子“仁”的思想研究方法的讨论第21-23页
    1.2 20世纪80年代初在范畴研究中对方法论建设的贡献第23-28页
        1.2.1 关于中国哲学史范畴研究中的一般方法论观点第23-25页
        1.2.2 中国哲学史范畴研究论著中的方法论创见第25-28页
    1.3 领导中国大陆新儒学研究期间对方法论建设的贡献第28-34页
        1.3.1 对待现代新儒学的基本原则第28-29页
        1.3.2 “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第29-34页
2 方克立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总结第34-51页
    2.1 总结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杰出贡献第34-38页
        2.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的提出第34-35页
        2.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功典范——《实践论》第35-38页
    2.2 总结学院派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方面的杰出贡献第38-51页
        2.2.1 评述张岱年的理论成果第38-42页
        2.2.2 高度评价冯契的哲学思想第42-46页
        2.2.3 概括冯友兰的合理思想第46-51页
3 方克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探索第51-70页
    3.1 致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自觉第51-54页
        3.1.1 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精华相结合为终生职志第51页
        3.1.2 肯定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地位第51-53页
        3.1.3 “主导意识”与“支援意识”关系说第53-54页
    3.2 解读中国传统哲学命题的现代意义第54-62页
        3.2.1 阐释“和而不同”的现代意义第55-59页
        3.2.2 发掘“天人合一”的现代价值第59-61页
        3.2.3 “文明以止”:中华文明的根本精神第61-62页
    3.3 阐扬综合创新文化观第62-70页
        3.3.1 给“综合创新”文化观以应有的地位第63-65页
        3.3.2 对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创造性阐发第65-70页
参考文献第70-72页
致谢第72-73页
个人简历第73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下推进中韩合作问题研究
下一篇:多维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应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