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级文体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4页 |
附表索引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5-17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7页 |
1.3 研究的范围 | 第17-22页 |
1.3.1 基本概念阐述 | 第17-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22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5 相关理论借鉴 | 第23-24页 |
1.5.1 土地混合使用理论 | 第23页 |
1.5.2 城市游憩空间理论 | 第23-24页 |
1.5.3 环境心理学理论 | 第24页 |
1.6 研究的方法及框架 | 第24-27页 |
1.6.1 研究的方法 | 第24-26页 |
1.6.2 研究的框架 | 第26-27页 |
第2章 文体公园的发展与分析研究 | 第27-40页 |
2.1 国外文体公园的发展概况 | 第27-33页 |
2.1.1 国外文体公园的起源 | 第27-28页 |
2.1.2 国外文体公园的现状 | 第28-33页 |
2.2 我国文体公园的发展演变 | 第33-37页 |
2.2.1 我国古代的体育休闲场所 | 第33-34页 |
2.2.2 我国现代文体公园的演变 | 第34-37页 |
2.3 文体公园现状总结 | 第37-40页 |
2.3.1 国内外文体公园的差异 | 第37-38页 |
2.3.2 我国文体公园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第3章 县区级文体公园分析与功能构成 | 第40-55页 |
3.1 县区级文体公园的发展因素及特点 | 第40-42页 |
3.1.1 县区级文体公园的发展因素 | 第40-42页 |
3.1.2 县区级文体公园的特点 | 第42页 |
3.2 功能发展的规律 | 第42-43页 |
3.3 县区级文体公园功能设施构成分析 | 第43-49页 |
3.3.1 文化活动设施 | 第43-45页 |
3.3.2 体育活动设施 | 第45-47页 |
3.3.3 休闲娱乐设施 | 第47-49页 |
3.3.4 其它功能设施 | 第49页 |
3.4 县区级文体公园功能组合分析 | 第49-55页 |
3.4.1 功能组合的原则 | 第49-50页 |
3.4.2 多功能组合模式 | 第50-52页 |
3.4.3 功能单元的复合形式 | 第52-55页 |
第4章 县区级文体公园总体规划 | 第55-69页 |
4.1 县区级文体公园的选址与规模 | 第55-61页 |
4.1.1 县区级文体公园选址的影响因子 | 第55-57页 |
4.1.2 县区级文体公园的规模 | 第57-61页 |
4.2 文体公园的总体布局 | 第61-65页 |
4.2.1 功能分区 | 第61-62页 |
4.2.2 布局形式 | 第62-65页 |
4.3 文体公园道路交通规划 | 第65-69页 |
4.3.1 交通特征 | 第65页 |
4.3.2 交通组织分析 | 第65-69页 |
第5章 县区级文体公园环境与景观设计 | 第69-78页 |
5.1 环境与景观设计的原则 | 第69-70页 |
5.1.1 人性化原则 | 第69页 |
5.1.2 地域性原则 | 第69-70页 |
5.1.3 艺术性原则 | 第70页 |
5.1.4 实用性原则 | 第70页 |
5.2 边界和界面 | 第70-71页 |
5.3 地形设计 | 第71-72页 |
5.4 水系设计 | 第72-73页 |
5.5 种植设计 | 第73-76页 |
5.5.1 构建植物群落 | 第73-74页 |
5.5.2 不同场地对种植的要求 | 第74-75页 |
5.5.3 规则式与自然式结合 | 第75-76页 |
5.6 环境小品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82页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 | 第82-83页 |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