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1.1 选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间接空冷系统简介 | 第11-13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 第13-18页 |
| 1.3.1 环境风作用下间接空冷系统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3.2 空冷系统塔型优化及塔群布局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19页 |
| 第2章 间接空冷系统流动传热性能研究方法 | 第19-25页 |
| 2.1 数学模型与数值方法 | 第19-21页 |
| 2.2 计算流程及验证 | 第21-24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3章 间接空冷系统塔型优化 | 第25-38页 |
| 3.1 物理模型 | 第25-28页 |
| 3.2 不同高径比的空冷系统的流场和温度场 | 第28-33页 |
| 3.2.1 无环境风时的流场和温度场 | 第28-29页 |
| 3.2.2 环境风速4m/s时的流场和温度场 | 第29-31页 |
| 3.2.3 环境风速20m/s时的流场和温度场 | 第31-33页 |
| 3.3 不同高径比的间冷空冷系统流动换热性能分析 | 第33-37页 |
| 3.3.1 冷却扇段的流动换热特性分析 | 第33-34页 |
| 3.3.2 不同高径比的空冷系统整体性能分析 | 第34-3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空冷散热器椭圆布置的间接空冷系统流动传热特性 | 第38-50页 |
| 4.1 物理模型 | 第38-41页 |
| 4.2 空冷系统的流场和温度场 | 第41-46页 |
| 4.2.1 无环境风时的流场和温度场 | 第42-44页 |
| 4.2.2 环境风速20m/s时的流场和温度场 | 第44-46页 |
| 4.3 间接空冷系统流动换热性能分析 | 第46-48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5章 空冷散热器三角形布置的间接空冷系统流动传热特性 | 第50-60页 |
| 5.1 物理模型 | 第50-53页 |
| 5.2 空冷系统的流场和温度场 | 第53-57页 |
| 5.2.1 无环境风时的流场和温度场 | 第53-54页 |
| 5.2.2 环境风速20m/s时的流场和温度场 | 第54-57页 |
| 5.3 间接空冷系统流动换热性能分析 | 第57-59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6章 间接空冷系统塔群布局优化 | 第60-73页 |
| 6.1 物理模型 | 第60-62页 |
| 6.2 不同塔间距的空冷系统的流场和温度场 | 第62-66页 |
| 6.2.1 无环境风时的流场和温度场 | 第62-63页 |
| 6.2.2 环境风速16m/s时的流场和温度场 | 第63-66页 |
| 6.3 不同塔间距的间冷空冷系统流动换热性能分析 | 第66-71页 |
| 6.3.1 冷却扇段的流动换热特性分析 | 第66-67页 |
| 6.3.2 不同塔间距的空冷系统整体性能分析 | 第67-71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 7.2 工作展望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