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变异源分析的测量系统分析应用研究--以K公司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 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创新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概述 | 第15-26页 |
2.1 测量系统和测量系统分析概述 | 第15-16页 |
2.1.1 测量系统和测量系统变异 | 第15-16页 |
2.1.2 测量系统分析 | 第16页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2.2.1 国外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综述 | 第17-18页 |
2.2.2 国内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综述 | 第18-20页 |
2.2.3 国内外研究的特点 | 第20-21页 |
2.2.4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2.3 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相关理论 | 第22-26页 |
2.3.1 均值—极差控制图 | 第22-23页 |
2.3.2 方差分析 | 第23-24页 |
2.3.3 变异源分析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测量系统分析典型方法的应用 | 第26-33页 |
3.1 测量系统分析典型方法的应用前提和选择 | 第26页 |
3.2 应用均值—极差法评估重复性和再现性 | 第26-31页 |
3.2.1 基本概念和方法 | 第26-27页 |
3.2.2 均值—极差法评估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应用 | 第27-29页 |
3.2.3 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 第29-31页 |
3.3 应用方差分析法评估重复性和再现性 | 第31-32页 |
3.3.1 基本概念和方法 | 第31页 |
3.3.2 应用举例 | 第31-32页 |
3.4 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典型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应用变异源分析评估测量系统 | 第33-51页 |
4.1 测量过程的变异源 | 第33页 |
4.2 变异源分析评估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基本方法 | 第33-34页 |
4.3 变异源分析评估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特殊情形 | 第34-40页 |
4.3.1 同时包含因子交叉关系和嵌套关系 | 第34-37页 |
4.3.2 有部件内变异的情形 | 第37-38页 |
4.3.3 不平衡的方差模型 | 第38-40页 |
4.4 变异源分析评估重复性和再现性的流程 | 第40-51页 |
4.4.1 确定测量对象 | 第41-42页 |
4.4.2 识别测量系统变异源 | 第42-43页 |
4.4.3 测量策划并绘制变异源之间关系的树状图 | 第43-44页 |
4.4.4 按照测量策划收集测量数据 | 第44页 |
4.4.5 使用统计工具分析方差分量 | 第44-46页 |
4.4.6 所有变异源方差分量列表并计算R&R% | 第46-48页 |
4.4.7 测量系统分析结果的判断 | 第48-49页 |
4.4.8 测量系统改进策略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变异源分析在K公司测量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 第51-60页 |
5.1 确定测量对象 | 第51-52页 |
5.2 识别测量系统变异源 | 第52页 |
5.3 测量策划并绘制变异源之间关系的树状图 | 第52-53页 |
5.4 按照测量策划收集测量数据 | 第53-55页 |
5.5 使用统计工具分析方差分量 | 第55-56页 |
5.6 所有变异源方差分量列表并计算R&R% | 第56-57页 |
5.7 测量系统改进 | 第57页 |
5.8 改进后的测量系统重新分析 | 第57-60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