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农转非”过程中财政负担的平衡与制度设计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15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10页
        1.1.1 课题释意第10页
        1.1.2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10-11页
    1.3 文献综述第11-14页
        1.3.1 国外文献综述第11-12页
        1.3.2 国内文献综述第12-14页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14-15页
        1.4.1 课题研究的内容第14页
        1.4.2 课题研究的方法第14页
        1.4.3 课题研究的思路第14-15页
第二章 农转非视角下,财政相关的理论分析第15-18页
    2.1 农转非的内涵第15页
        2.1.1 农转非概念界定第15页
        2.1.2 财政负担内涵第15页
        2.1.3 平衡与制度设计第15页
    2.2 农转非视角下,财政助推的理论依据第15-18页
        2.2.1 公共财政理论第15-16页
        2.2.2 财政分权理论第16-17页
        2.2.3 公共选择理论第17页
        2.2.4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第17页
        2.2.5 理论总结第17-18页
第三章 农转非视角下,社会保险项目实施现状第18-22页
    3.1 农民工社会保险概况第18-19页
    3.2 农民工养老保险第19-20页
    3.3 农民工医疗保险第20页
    3.4 农民工工伤保险第20页
    3.5 农民工失业和生育保险第20-21页
    3.6 农民工住房及子女教育第21页
    3.7 小结第21-22页
第四章 城乡间社会保障财政政策差异及差异计量第22-37页
    4.1 城乡社会保障政策差异第22-28页
        4.1.1 从政策视角进行养老保险的城乡差异分析第22-23页
        4.1.2 从政策视角进行医疗保险的城乡差异分析第23-24页
        4.1.3 从政策视角进行失业保险的城乡差异分析第24-26页
        4.1.4 从政策视角进行工伤保险的城乡差异分析第26-27页
        4.1.5 从政策视角进行生育保险的城乡差异分析第27-28页
        4.1.6 住房保障和子女教育城乡政策差异第28页
        4.1.7 总结第28页
    4.2 城乡农转非财政负担人均差异分析第28-36页
        4.2.1 具体计算指标体系第29页
        4.2.2 实际测算:以广东为例第29-36页
    4.3 小结第36-37页
第五章 农转非视角下,城乡财政负担差异的因素分析第37-40页
    5.1 二元的户籍制度第37页
    5.2 二元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第37页
    5.3 土地制度不完善第37-38页
    5.4 财政负担结构不合理第38页
    5.5 财政转移支付不完善第38-39页
    5.6 农民工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就业限制多第39页
    5.7 小结第39-40页
第六章 财政供给的国际经验借鉴第40-42页
    6.1 英国国际经验借鉴第40页
    6.2 日本国际经验借鉴第40-41页
    6.3 小结第41-42页
第七章 农转非视角下,财政供给政策的改革和优化第42-47页
    7.1 制度方面的优化第42-44页
        7.1.1 创新户籍制度第42页
        7.1.2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第42-43页
        7.1.3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第43-44页
        7.1.4 改革创新劳动就业保障制度第44页
    7.2 健全政府间成本分摊机制第44-45页
    7.3 富裕城市和贫困城市的互补第45-47页
第八章 结论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济宁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研究
下一篇:论清代政治制度对档案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