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一)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二)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三)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第16页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一) 开展实例研究 | 第18页 |
(二) 拓宽研究角度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19-27页 |
第一节 行政执法的含义 | 第19-22页 |
一、 行政执法的概念 | 第19页 |
二、 行政执法的特征 | 第19-20页 |
三、 行政执法的功能 | 第20-21页 |
四、 行政执法的原则 | 第21-22页 |
第二节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含义与作用 | 第22-24页 |
一、 质量技术监督的含义 | 第22页 |
二、 质量技术监督法律依据 | 第22-23页 |
三、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内容 | 第23页 |
四、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作用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基础理论 | 第24-27页 |
一、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4-25页 |
二、 政策执行理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济宁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7-37页 |
第一节 济宁市质量技术监督职能设置和组织框架 | 第27-32页 |
一、 济宁市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二、 济宁市质量技术监督职能设置 | 第28-29页 |
三、 济宁市质量技术监督组织框架 | 第29-32页 |
第二节 济宁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现状 | 第32-34页 |
一、 维护质量安全现状 | 第32页 |
二、 接处群众投诉举报现状 | 第32-33页 |
三、 专项打假现状 | 第33页 |
四、 “质量强市”现状 | 第33-34页 |
第三节 济宁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一、 执法力度弱 | 第34-35页 |
二、 执法成效低 | 第35页 |
三、 各方意见多 | 第35-36页 |
四、 工作流程乱 | 第36页 |
五、 硬件配置低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济宁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48页 |
第一节 政策本身不理想 | 第37-40页 |
一、 政策合理性差 | 第37-38页 |
二、 政策内容空泛 | 第38-39页 |
三、 缺乏科学考评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执行机构运转不畅 | 第40-43页 |
一、 执行机构体制设计存在短板 | 第40-42页 |
二、 执行人员队伍建设乏力 | 第42-43页 |
第三节 目标群体认知偏差 | 第43-45页 |
一、 普通民众维权成效差 | 第43-44页 |
二、 行政相对人法治观念淡漠 | 第44页 |
三、 行政相对人配合度低 | 第44-45页 |
第四节 政策环境不利 | 第45-48页 |
一、 执法外部环境差 | 第45-46页 |
二、 物质保障不足 | 第46-47页 |
三、 存在技术误区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济宁市质量技术技术监督行政执法问题的对策探讨 | 第48-55页 |
第一节 提升政策本身科学性 | 第48-49页 |
一、 优化法规依据 | 第48-49页 |
二、 完善监督机制 | 第49页 |
第二节 加快执行机构建设 | 第49-52页 |
一、 注重协同配置 | 第49-50页 |
二、 优化用人机制 | 第50-52页 |
第三节 协调目标群体 | 第52-53页 |
一、 加强沟通宣传 | 第52页 |
二、 贯彻人本理念 | 第52-53页 |
第四节 优化政策环境 | 第53-55页 |
一、 加大财政保障力度 | 第53-54页 |
二、 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