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面向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8-17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8页
    (二)研究现状述评第8-15页
        1.日常生活理论研究第8-11页
        2.日常生活理论的方法论意义研究第11-12页
        3.日常生活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的方法论优势第12-13页
        4.面向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研究第13-14页
        5.面向日常生活的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第14-15页
        6.面向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的研究第15页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15-17页
一、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17-28页
    (一)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第17-21页
        1.日常生活第17-18页
        2.非日常生活第18-19页
        3.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关系第19-20页
        4.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与非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第20-21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21-23页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第21页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特征第21-23页
    (三)在日常生活世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第23-25页
        1.日常生活世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场域第23页
        2.日常生活世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层基础第23-24页
        3.日常生活世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给定前提第24页
        4.日常生活世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归宿第24-25页
    (四)面向日常生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第25-28页
        1.面向日常生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价值第25页
        2.面向日常生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价值第25-28页
二、面向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挑战第28-33页
    (一)文化多元化与日常生活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28-29页
        1.文化多元化产生的背景第28页
        2.文化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第28-29页
    (二)信息网络化与日常生活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29-31页
        1.信息网络化产生的背景第29-30页
        2.信息网络化对面向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第30-31页
    (三)消费符号化与日常生活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31-33页
        1.消费符号化产生的背景第31页
        2.消费符号化对面向日常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第31-33页
三、面向日常生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第33-37页
    (一)面向日常生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第33-34页
        1.利益实现与利益整合相结合的原则第33页
        2.自上而下的自发生成与自上而下的灌输渗透相结合的原则第33-34页
        3.肯定与否定相结合的原则第34页
    (二)面向日常生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第34-37页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第34页
        2.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行机制,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良性运行第34-35页
        3.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激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情感第35-37页
结语第37-39页
参考文献第39-42页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2-43页
致谢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冷战时期苏美经济关系研究
下一篇:参与式国家理论视角下的网络谣言治理问题研究--以S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