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0页 |
一、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的阐释 | 第10-14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民主 | 第10-11页 |
2.稳定型民主 | 第11页 |
3.新兴民主国家 | 第11-12页 |
(二)本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 | 第12-14页 |
1.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 第12页 |
2.政治发展理论 | 第12页 |
3.民主巩固理论 | 第12-13页 |
4.稳定民主理论 | 第13-14页 |
二、“稳定型民主”提出的事实基础:“新兴民主国家”民主化实践 | 第14-22页 |
(一)“新兴民主国家”的民主化历程 | 第14-15页 |
(二)新兴民主国家“民主动荡”的表现 | 第15-16页 |
1.国家治理失效 | 第15页 |
2.国家分裂 | 第15-16页 |
3.周期性政治动荡 | 第16页 |
(三)新兴民主国家“民主动荡”的原因 | 第16-20页 |
1.生态原因:移植型民主不符合后发国家实际状况 | 第16-17页 |
2.经济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民主缺乏经济支撑 | 第17-18页 |
3.政治原因:现代国家制度不健全,民主缺乏制度保障 | 第18-19页 |
4.文化原因:公民文化缺失,民主缺乏生存的文化土壤 | 第19-20页 |
5.社会原因:中间阶层不健全,民主缺乏社会结构支持 | 第20页 |
(四)稳定型民主:民主动荡背景下对“民主与秩序的平衡”思考的结果 | 第20-22页 |
三、建构“稳定型民主”的约束条件 | 第22-30页 |
(一)“国家认同”是建构“稳定型民主”的情感基础 | 第22-23页 |
(二)一定经济水平和相对均衡财富分配是稳定型民主的经济要求 | 第23-25页 |
1.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是稳定型民主厚实的经济基础 | 第23-24页 |
2.均衡的财富分配可以防止贫富对冲而毁灭民主 | 第24-25页 |
(三)现代国家政治制度健全是稳定型民主的政治保障 | 第25-26页 |
(四)良好的公民文化和民主素质是稳定型民主的文化条件 | 第26-29页 |
1.法治信仰 | 第26-27页 |
2.妥协精神 | 第27-28页 |
3.规则意识 | 第28页 |
4.宽容精神 | 第28-29页 |
(五)中间阶层充分发育的合理结构是稳定型民主的社会前提 | 第29-30页 |
四、对推进中国特色的稳定型民主的启示 | 第30-36页 |
(一)加强国家认同教育工作,为稳定型民主提供观念前提 | 第30页 |
1.完善公民教育系统,强化国家认同意识 | 第30页 |
2.弱化民族差异,增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 | 第30页 |
(二)促进经济发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为稳定型民主奠定经济基础 | 第30-32页 |
1.继续推进经济发展,筑牢民主的基础 | 第31页 |
2.解决好社会群体间的贫富差距 | 第31页 |
3.推进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 | 第31-32页 |
(三)完善现代国家政治制度,为稳定型民主奠定制度基础 | 第32-33页 |
1.健全选举制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 第32页 |
2.完善政党制度,增强政权合法性基础 | 第32页 |
3.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第32-33页 |
(四)培养现代公民文化,为稳定型民主营造文化支撑 | 第33-34页 |
1.剔除权力本位、专制主义等传统观念 | 第33页 |
2.普及规则意识、法治观念等公民精神 | 第33-34页 |
3.营造相对自由、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 第34页 |
(五)培育壮大中间阶层,为稳定型民主创造社会结构 | 第34-36页 |
1.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速现代化进程 | 第34-35页 |
2.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社会资源分配方式 | 第35页 |
3.发展教育事业,塑造高素质公民队伍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