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组热管冷却系统传热特性分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锂离子电池发展综述 | 第12-15页 |
1.2.1 磷酸铁锂电池 | 第13-14页 |
1.2.2 电池管理系统 | 第14-15页 |
1.3 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 电池热模型 | 第15-16页 |
1.3.2 电池冷却技术 | 第16-18页 |
1.3.3 热管冷却技术 | 第18-19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21-31页 |
2.1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热耦合数学模型 | 第21-26页 |
2.1.1 模型简介 | 第21-22页 |
2.1.2 电化学模型 | 第22-24页 |
2.1.3 热物性参数与生热机理 | 第24-25页 |
2.1.4 电化学-热耦合模型 | 第25-26页 |
2.2 电池性能评估 | 第26-27页 |
2.2.1 电池容量 | 第26页 |
2.2.2 电池充放电曲线 | 第26-27页 |
2.2.3 倍率放电下的放电特性 | 第27页 |
2.3 单体电池温度特性研究 | 第27-29页 |
2.3.1 能量的温度特性 | 第28-29页 |
2.3.2 电池极化的温度特性 | 第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热管冷却系统传热问题研究 | 第31-45页 |
3.1 热管冷却系统概述 | 第31-33页 |
3.1.1 热管冷却系统结构 | 第31-32页 |
3.1.2 电池热物性参数 | 第32-33页 |
3.2 热管模型 | 第33-38页 |
3.2.1 热管结构尺寸 | 第33页 |
3.2.2 热管等效热阻 | 第33-35页 |
3.2.3 热管集总参数模型 | 第35-38页 |
3.3 粗糙表面接触热导的分形模型 | 第38-44页 |
3.3.1 分形参数确定 | 第39-41页 |
3.3.2 分形表面形貌模型 | 第41-43页 |
3.3.3 接触热导分形模型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电池组热管冷却系统温度分布 | 第45-59页 |
4.1 单体电池温升特性研究 | 第45-48页 |
4.1.1 不同放电倍率下单体温升特性 | 第45-46页 |
4.1.2 充放电循环下单体温升特性 | 第46-48页 |
4.1.3 单体电池生热率 | 第48页 |
4.2 动力电池组温度场均匀性 | 第48-52页 |
4.2.1 热流耦合建模 | 第48-49页 |
4.2.2 强制空气冷却 | 第49-51页 |
4.2.3 热管-空气组合冷却 | 第51-52页 |
4.3 温度场均匀性影响因素 | 第52-55页 |
4.3.1 不同冷却风量下温度场均匀性 | 第52-53页 |
4.3.2 不同放电倍率下温度场均匀性 | 第53-54页 |
4.3.3 不同环境温度下温度场均匀性 | 第54-55页 |
4.4 热管冷却系统冷却特性 | 第55-57页 |
4.4.1 温升特性 | 第55-56页 |
4.4.2 高温冷却特性 | 第56-57页 |
4.4.3 低温加热特性 | 第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动力电池组热管冷却试验 | 第59-69页 |
5.1 热管冷却试验系统 | 第59-62页 |
5.1.1 试验设备 | 第59-61页 |
5.1.2 热管冷却试验系统 | 第61-62页 |
5.1.3 冷却系统布置结构 | 第62页 |
5.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5.3 仿真与试验结果分析 | 第64-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作者简介及主要科研成果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