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第12-23页 |
1.2.1 齿轮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 第12-15页 |
1.2.2 齿轮传动共轭啮合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3 齿面创成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4 新型齿轮传动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 论文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2 共轭曲线齿轮基本啮合原理 | 第26-48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共轭曲线的定义 | 第26-28页 |
2.2.1 共轭曲面一般定义 | 第26-27页 |
2.2.2 共轭曲线的定义 | 第27-28页 |
2.3 共轭曲线啮合基本原理 | 第28-38页 |
2.3.1 坐标系及坐标变换 | 第28-31页 |
2.3.2 相对运动速度 | 第31-32页 |
2.3.3 沿给定接触角方向的法向矢量关系 | 第32-34页 |
2.3.4 啮合方程 | 第34-37页 |
2.3.5 共轭曲线方程 | 第37页 |
2.3.6 啮合线方程 | 第37-38页 |
2.4 实例分析 | 第38-46页 |
2.4.1 平面共轭曲线啮合 | 第38-42页 |
2.4.2 空间共轭曲线啮合 | 第42-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3 共轭曲线啮合规律及几何、接触特性 | 第48-74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共轭曲线的几何特性 | 第48-63页 |
3.2.1 切线及沿给定接触角方向的法线 | 第48-55页 |
3.2.2 密切面建模 | 第55-56页 |
3.2.3 共轭曲线的曲率及挠率 | 第56-61页 |
3.2.4 单参数曲线族包络及特征点 | 第61-63页 |
3.3 共轭曲线的接触特性 | 第63-73页 |
3.3.1 共轭曲线接触唯一性 | 第63-67页 |
3.3.2 共轭曲线接触同一性 | 第67-72页 |
3.3.3 共轭曲线啮合运动 | 第72-7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4 共轭曲线齿轮齿面构建理论与方法 | 第74-90页 |
4.1 引言 | 第74页 |
4.2 共轭齿形设计一般方法 | 第74-75页 |
4.2.1 包络法 | 第74页 |
4.2.2 齿形法线法 | 第74-75页 |
4.3 啮合管齿面构建理论与方法 | 第75-82页 |
4.3.1 啮合管描述 | 第75-76页 |
4.3.2 共轭曲线的法向等距线求解 | 第76-78页 |
4.3.3 单参数球族的包络面成形 | 第78-79页 |
4.3.4 共轭齿面基本模型 | 第79-82页 |
4.4 实例分析 | 第82-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5 共轭曲线齿轮啮合管齿面几何及接触特性分析 | 第90-112页 |
5.1 引言 | 第90页 |
5.2 传动比恒定和连续传动的条件 | 第90-93页 |
5.2.1 传动比恒定条件 | 第90-92页 |
5.2.2 连续传动条件 | 第92-93页 |
5.3 啮合管齿面几何特性分析 | 第93-101页 |
5.3.1 压力角定义 | 第93-95页 |
5.3.2 特征线和脊线描述 | 第95-96页 |
5.3.3 根切问题讨论 | 第96-98页 |
5.3.4 诱导法曲率计算 | 第98-101页 |
5.4 啮合管齿面接触特性分析 | 第101-110页 |
5.4.1 齿面干涉分析 | 第101-103页 |
5.4.2 滑动率分析 | 第103-105页 |
5.4.3 共轭继承性论证 | 第105-11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6 圆弧齿轮啮合原理新阐释 | 第112-142页 |
6.1 引言 | 第112页 |
6.2 一般圆弧齿轮传动及特点 | 第112-114页 |
6.3 齿面成型原理与数学模型 | 第114-131页 |
6.3.1 传统圆弧齿轮齿面成型 | 第114-116页 |
6.3.2 基于共轭曲线理论的圆弧齿轮齿面成型 | 第116-126页 |
6.3.3 两种理论对比 | 第126-131页 |
6.4 齿面啮合特性 | 第131-135页 |
6.4.1 重合度分析 | 第131-133页 |
6.4.2 滑动率分析 | 第133-135页 |
6.5 齿面运动特性 | 第135-138页 |
6.6 齿轮啮合实质 | 第138-140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42-146页 |
7.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142-143页 |
7.1.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2-143页 |
7.1.2 创新点 | 第143页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43-146页 |
致谢 | 第14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6页 |
附录 | 第156-158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56-157页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157页 |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或授权的发明专利 | 第157-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