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2-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2 创新点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6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调研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土家族传统建筑的形成及元素 | 第18-26页 |
2.1 土家族建筑的形成 | 第18-21页 |
2.1.1 地域特征及其影响 | 第18-19页 |
2.1.2 文化特征及其影响 | 第19-21页 |
2.2 土家族建筑元素的探讨 | 第21-26页 |
2.2.1 封火山墙 | 第21-22页 |
2.2.2 坡屋顶 | 第22-23页 |
2.2.3 木构架 | 第23页 |
2.2.4 装板 | 第23-24页 |
2.2.5 吊脚楼 | 第24-26页 |
第3章 民族传统建筑元素在当代运用的必要性 | 第26-33页 |
3.1 国际化风格的泛滥 | 第26-28页 |
3.1.1 国际化建筑风格在中国的迅速发展 | 第26-27页 |
3.1.2 国际化建筑风格泛滥导致的后果 | 第27-28页 |
3.2 传承传统建筑元素的历史意义 | 第28-29页 |
3.2.1 对民族传统建筑的活态传承 | 第28页 |
3.2.2 对民族传统建筑的积极保护 | 第28-29页 |
3.3 传承传统建筑元素的当代价值 | 第29-33页 |
3.3.1 审美形态的多元体现 | 第30页 |
3.3.2 民族自信的重新振作 | 第30-31页 |
3.3.3 温馨亲切的氛围营造 | 第31-33页 |
第4章 当代建筑对土家族传统建筑元素的引入 | 第33-44页 |
4.1 当代建筑引入土家族传统建筑元素的自觉尝试 | 第33-38页 |
4.1.1 较早的尝试 | 第33-34页 |
4.1.2 近期的发展 | 第34-38页 |
4.2 运用土家族元素的当代建筑与国际化当代建筑的差异 | 第38-41页 |
4.2.1 建筑材料的差异 | 第38-39页 |
4.2.2 建筑色彩上的差异 | 第39-40页 |
4.2.3 空间布局的差异 | 第40页 |
4.2.4 有无地域特征差异 | 第40-41页 |
4.3 当代建筑引入土家族传统建筑元素存在的问题 | 第41-44页 |
4.3.1 建筑理论的匮乏 | 第41-42页 |
4.3.2 忽略建筑文化的特殊需求 | 第42页 |
4.3.3 对于建筑造型的处理手法缺乏抽象性 | 第42-44页 |
第5章 当代建筑运用土家族传统建筑元素的有效范围及运用元素 | 第44-47页 |
5.1 借鉴土家族传统建筑元素的当代建筑形式分类 | 第44-46页 |
5.1.1 仿古建筑 | 第44-45页 |
5.1.2 功能建筑 | 第45页 |
5.1.3 文化建筑 | 第45-46页 |
5.2 土家族传统建筑的可用元素 | 第46-47页 |
5.2.1 传统的空间序列和空间变化规律的运用 | 第46页 |
5.2.2 传统的哲学思想的运用 | 第46-47页 |
第6章 土家族传统建筑元素在当代建筑中的成功模式 | 第47-65页 |
6.1 古为今用——对传统建筑元素进行照搬 | 第50-54页 |
6.2 匠心独运——传统建筑元素的组合及转化 | 第54-58页 |
6.2.1 重庆民族博物馆 | 第54-55页 |
6.2.2 黔江区老年干部活动中心 | 第55-56页 |
6.2.3 黔江区民族小学 | 第56-57页 |
6.2.4 恩施硒都茶城 | 第57-58页 |
6.3 去芜存精——传统建筑元素的提炼和简化 | 第58-65页 |
6.3.1 石柱县火车站 | 第59-61页 |
6.3.2 恩施文化中心 | 第61-62页 |
6.3.3 石柱县天尧酒店 | 第62-63页 |
6.3.4 黔江民族文化宫 | 第63-65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5-69页 |
7.1 土家族传统建筑元素运用于当代建筑的意义 | 第65-66页 |
7.2 土家族传统建筑元素运用于当代建筑的范围 | 第66页 |
7.3 土家族传统建筑元素运用于当代建筑的方法 | 第66-67页 |
7.4 土家族传统建筑元素运用于当代建筑的前景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