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课的生本教育--以锦州市二高中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国内研究 | 第10-12页 |
2.国外研究 | 第12-13页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理论意义 | 第13页 |
2.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研究思路 | 第14页 |
2.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思想政治课生本教育的概述 | 第15-23页 |
(一)思想政治课生本教育的内涵 | 第15-16页 |
1.“生本”的含义 | 第15-16页 |
2.生本教育的含义 | 第16页 |
3.思想政治课生本教育的含义 | 第16页 |
(二)思想政治课生本教育的特征 | 第16-18页 |
1.人本性 | 第17页 |
2.开放性 | 第17页 |
3.全纳性 | 第17-18页 |
4.实践性 | 第18页 |
(三)思想政治课生本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 第18-19页 |
2.教育心理学基础 | 第19-20页 |
3.现代教学理论基础 | 第20页 |
(四)思想政治课生本教育的现实意义 | 第20-23页 |
1.有利于高中生的健康成长 | 第20-21页 |
2.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 | 第21页 |
3.有利于推进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 | 第21-23页 |
二、锦州市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本教育的调查研究 | 第23-30页 |
(一)调查的目的与对象 | 第23页 |
1.调查目的 | 第23页 |
2.调查对象 | 第23页 |
(二)调查的内容与过程 | 第23-24页 |
1.调查内容 | 第23-24页 |
2.调查过程 | 第24页 |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24-30页 |
1.锦州市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本教育取得的成效 | 第24-26页 |
2.锦州市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本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3.锦州市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本教育存在问题的归因 | 第28-30页 |
三、思想政治课生本教育的实施策略 | 第30-40页 |
(一)注重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 | 第30-31页 |
1.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 | 第30页 |
2.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 | 第30-31页 |
3.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 | 第31页 |
(二)挖掘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生本”因素 | 第31-34页 |
1.利用教材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32页 |
2.借助教材探究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 第32-33页 |
3.问题设置力求开放,引领学生创新和实践 | 第33-34页 |
(三)采用生本性的教学方法 | 第34-36页 |
1.体现生本性的师生对话方式 | 第34页 |
2.体现生本性的小组协作方式 | 第34-35页 |
3.体现生本性的自主探究方式 | 第35页 |
4.体现生本性的体验学习方式 | 第35-36页 |
(四)建构思想政治课生本课堂 | 第36-38页 |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 第36页 |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36-37页 |
3.重视陶冶学生的品格 | 第37页 |
4.重视开展师生互动 | 第37-38页 |
(五)建立生本性教学评价体系 | 第38-40页 |
1.生本性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 第38页 |
2.生本性教学评价的主体 | 第38页 |
3.生本性教学评价基本内容 | 第38-40页 |
结束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附录(一) | 第42-44页 |
附录(二) | 第44-45页 |
附录(三)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