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不良信息综合治理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论文结构 | 第12页 |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第二章 互联网不良信息治理相关研究 | 第14-25页 |
·互联网概念 | 第14-16页 |
·互联网发展背景 | 第14-15页 |
·互联网相关服务 | 第15-16页 |
·互联网不良信息概念 | 第16-19页 |
·互联网不良信息定义 | 第16-17页 |
·互联网不良信息分类 | 第17-19页 |
·互联网不良信息治理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互联网不良信息治理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互联网不良信息治理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互联网不良信息治理的必要性 | 第25-36页 |
·互联网不良信息泛滥的原因 | 第25-27页 |
·经济利益驱动 | 第25页 |
·治理法律不完善 | 第25-26页 |
·治理技术不成熟 | 第26页 |
·社会监管难实施 | 第26页 |
·国际合作不协调 | 第26-27页 |
·互联网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 | 第27-30页 |
·网络游戏 | 第27-28页 |
·色情网站 | 第28页 |
·垃圾邮件 | 第28-29页 |
·网络论坛与聊天室 | 第29页 |
·网络博客与微博客 | 第29-30页 |
·即时通讯软件 | 第30页 |
·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危害与影响 | 第30-32页 |
·危害网民身心健康 | 第31页 |
·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 第31页 |
·导致道德观念缺失 | 第31页 |
·引发犯罪倾向和行为 | 第31-32页 |
·互联网不良信息治理的必要性 | 第32-36页 |
·市场失灵 | 第32-33页 |
·政府失灵 | 第33-34页 |
·志愿失灵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国内互联网不良信息治理现状分析 | 第36-47页 |
·互联网不良信息治理参与方分析 | 第36-38页 |
·政府部门 | 第36页 |
·行业协会 | 第36-37页 |
·互联网企业 | 第37页 |
·网民 | 第37-38页 |
·国内互联网不良信息治理现状分析 | 第38-44页 |
·法律法规管制 | 第38-41页 |
·行政机构监管 | 第41-43页 |
·行业自律约束 | 第43-44页 |
·国内互联网不良信息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44-47页 |
·法律建设不完善 | 第44-45页 |
·管理体制低效率 | 第45-46页 |
·行业自律不到位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国外互联网不良信息治理经验 | 第47-57页 |
·国外互联网不良信息治理现状 | 第47-54页 |
·美国互联网不良信息治理 | 第47-48页 |
·英国互联网不良信息治理 | 第48-49页 |
·德国互联网不良信息治理 | 第49-51页 |
·新加坡互联网不良信息治理 | 第51-52页 |
·韩国互联网不良信息治理 | 第52-54页 |
·国外互联网不良信息治理经验总结 | 第54-57页 |
·法律管制手段 | 第54页 |
·行政监管手段 | 第54-55页 |
·行业自律手段 | 第55-56页 |
·技术控制手段 | 第56-57页 |
第六章 互联网不良信息综合治理建议 | 第57-64页 |
·完善法制法规建设 | 第57-58页 |
·加强行政监督管理 | 第58-59页 |
·健全行业自律机制 | 第59-60页 |
·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 第60-61页 |
·加快技术研发应用 | 第61-62页 |
·加大国际交流合作 | 第62-64页 |
结束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