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6-30页 |
1.1 研究的源起 | 第16-21页 |
1.1.1 为什么研究过度劳动 | 第16-19页 |
1.1.2 为什么选择高校教师 | 第19-21页 |
1.2 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21-2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1-2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22-2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3.1 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 | 第23-24页 |
1.3.2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 第24页 |
1.3.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24-25页 |
1.3.4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 第25页 |
1.4 研究的问题意识 | 第25-26页 |
1.5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第26-28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8-30页 |
1.6.1 综合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解释高校教师过劳问题 | 第28页 |
1.6.2 发现并构建高校教师过劳形成机制框架 | 第28-29页 |
1.6.3 首次探究高校教师劳动强度问题,构建适度劳动均衡模型 | 第29页 |
1.6.4 首次对高校教师过劳状态进行测算,推动我国特殊群体过劳的研究进程 | 第29-30页 |
第2章 高校教师过度劳动相关文献综述 | 第30-49页 |
2.1 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30-33页 |
2.1.1 过度疲劳、过度劳累与疲劳蓄积 | 第30-31页 |
2.1.2 过度就业 | 第31-32页 |
2.1.3 职业倦怠 | 第32-33页 |
2.1.4 工作压力 | 第33页 |
2.2 过度劳动研究文献梳理 | 第33-41页 |
2.2.1 过度劳动内涵 | 第33-34页 |
2.2.2 过度劳动成因 | 第34-36页 |
2.2.3 过度劳动类型 | 第36-37页 |
2.2.4 过度劳动测量 | 第37-38页 |
2.2.5 过度劳动后果 | 第38-39页 |
2.2.6 过度劳动防治措施 | 第39-40页 |
2.2.7 过度劳动研究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 第40-41页 |
2.3 过度劳动研究文献述评 | 第41-42页 |
2.4 高校教师过度劳动研究文献梳理 | 第42-46页 |
2.4.1 高校教师过度劳动形成机制 | 第42-43页 |
2.4.2 高校教师工作时间 | 第43-45页 |
2.4.3 高校教师过度劳动后果 | 第45-46页 |
2.4.4 高校教师过度劳动对策 | 第46页 |
2.5 高校教师过度劳动文献述评 | 第46-4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3章 高校教师过度劳动的理论分析 | 第49-75页 |
3.1 劳动力供给时间视角——劳动力供给相关理论 | 第49-56页 |
3.1.1 劳动力供给理论 | 第50-52页 |
3.1.2 生命周期劳动力供给理论 | 第52-54页 |
3.1.3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劳动力供给 | 第54-56页 |
3.2 劳动力供给场所视角 ——高校劳动力市场相关理论 | 第56-62页 |
3.2.1 高校内部劳动力市场 | 第56-57页 |
3.2.2 高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 第57-58页 |
3.2.3 高校劳动力市场锦标赛制度 | 第58-60页 |
3.2.4 高校劳动力市场行政化 | 第60-62页 |
3.3 劳动力供给质量视角——人力资本相关理论 | 第62-68页 |
3.3.1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 第62-64页 |
3.3.2 人力资本价值理论 | 第64-65页 |
3.3.3 技术变迁理论 | 第65-66页 |
3.3.4 资源保存理论 | 第66-68页 |
3.4 劳动力供给过程视角——工作 /家庭相关理论 | 第68-72页 |
3.4.1 家庭劳动供给理论 | 第68-70页 |
3.4.2 工作 /家庭边界理论 | 第70-7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第4章 高校教师过度劳动的形成机制分析 | 第75-96页 |
4.1 高校教师群体特征与工作特征分析 | 第75-79页 |
4.1.1 与普通劳动者相比的群体特征 | 第75-77页 |
4.1.2 与其他知识工作者相比的工作特征 | 第77-79页 |
4.2 宏观层面成因 ——PEST视角下象牙塔里的艰辛 | 第79-84页 |
4.2.1 政策环境的影响( Poli tical) | 第79-80页 |
4.2.2 经济环境的影响( Economi c) | 第80-82页 |
4.2.3 技术环境的影响( Technol ogi cal ) | 第82-83页 |
4.2.4 社会文化的影响( Soci o-cul tural ) | 第83-84页 |
4.3 中观层面成因 ——内部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偏颇与权利的错位 | 第84-89页 |
4.3.1 学术人才年轻化的偏好 | 第84-85页 |
4.3.2 具有锦标赛色彩的晋升制度 | 第85-86页 |
4.3.3 回报不完全的薪酬水平 | 第86-87页 |
4.3.4 行政化的介入与干扰 | 第87-88页 |
4.3.5 缺乏保护的时间权利 | 第88-89页 |
4.4 微观层面成因 ——高校教师个体偏好的差异与偏好的依存 | 第89-94页 |
4.4.1 个体决策的偏好差异 | 第90页 |
4.4.2 个体决策中的攀比效应 | 第90-91页 |
4.4.3 双重身份、多元角色与目标冲突 | 第91-92页 |
4.4.4 家庭分工与工作 /家庭关系 | 第92-93页 |
4.4.5 其他人口统计学变量与个人特质 | 第93-9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5章 我国高校教师过劳状况、特征与成因的实证分析 | 第96-126页 |
5.1 研究设计 | 第96-102页 |
5.1.1 调研工具:问卷的编制与说明 | 第96-100页 |
5.1.2 调研过程:数据收集与样本分布 | 第100-101页 |
5.1.3 基本判断: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101-102页 |
5.2 我国高校教师过度劳动的基本状况 | 第102-115页 |
5.2.1 样本基本情况 | 第102-104页 |
5.2.2 我国高校教师过度劳动的总体状况 | 第104-108页 |
5.2.3 基于个人基本信息的高校教师过劳分析 | 第108-113页 |
5.2.4 基于组织内身份特征的高校教师过劳分析 | 第113-115页 |
5.3 我国高校教师过度劳动成因的实证检验 | 第115-124页 |
5.3.1 研究变量的选取与解释 | 第115-117页 |
5.3.2 研究方法与研究假设 | 第117-118页 |
5.3.3 回归方程的构建 | 第118-120页 |
5.3.4 回归方程的结果分析 | 第120-12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6章 高校教师过劳的再审视与应对措施 | 第126-147页 |
6.1 高校教师劳动强度探析 | 第126-130页 |
6.1.1 经济学科研究劳动强度的现实困难 | 第126-128页 |
6.1.2 高校教师劳动强度的规范性思考 | 第128-129页 |
6.1.3 基于劳动强度的高校教师适度劳动均衡模型构建 | 第129-130页 |
6.2 基于劳动时间的高校教师过劳客观状况 | 第130-138页 |
6.2.1 分行业过劳率与过劳程度 | 第131-133页 |
6.2.2 分职业过劳率与过劳程度 | 第133页 |
6.2.3 高校教师的过劳率与过劳程度 | 第133-136页 |
6.2.4 基于劳动时间的高校教师适度劳动均衡模型构建 | 第136-138页 |
6.3 缓解高校教师过度劳动的三级体系架构 | 第138-146页 |
6.3.1 宏观层面:战略引导层 | 第139-142页 |
6.3.2 中观层面:要素支持层 | 第142-144页 |
6.3.3 微观层面:价值驱动层 | 第144-14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47-151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47-148页 |
7.2 研究的不足 | 第148-149页 |
7.3 反思与展望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3页 |
附录 | 第163-171页 |
附录Ⅰ 高校教师工作状态与职业健康调查问卷 | 第163-167页 |
附录Ⅱ 全自变量多响应回归结果 | 第167-168页 |
附录Ⅲ 按行业分城镇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 | 第168-169页 |
附录Ⅳ 按职业分城镇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 | 第169-170页 |
附录Ⅴ 各国生师比情况统计表(2016 年) | 第170-171页 |
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71-173页 |
致谢 | 第173-175页 |
作者简介 | 第175-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