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原因 | 第8-9页 |
1.1.1 以青年为主的自助游普遍流行 | 第8页 |
1.1.2 青年旅舍空间特色鲜明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4 研究框架和方法 | 第12-14页 |
1.5 研究的创新性 | 第14-15页 |
第2章 空间媒介化的阐述和分析 | 第15-20页 |
2.1 空间概念理论梳理 | 第15-17页 |
2.2 作为媒介的空间 | 第17-20页 |
2.2.1 麦克卢汉“泛媒介”观 | 第17-18页 |
2.2.2 符号学与建筑空间 | 第18-19页 |
2.2.3 空间的媒介特征 | 第19-20页 |
第3章 背包族的乐土——国际青年旅舍 | 第20-29页 |
3.1 背包游(背包客)的兴盛 | 第20-21页 |
3.2 国际青年旅舍概况 | 第21-23页 |
3.3 中国(西安)国际青年旅舍发展现状 | 第23-25页 |
3.4 西安国际青年旅舍访谈调查 | 第25-29页 |
第4章 西安国际青年旅舍空间的多层次解读 | 第29-46页 |
4.1 地理空间:媒介的背景因子 | 第29-31页 |
4.2 建筑外形:符号的集合体 | 第31-37页 |
4.2.1 具体的现象——建筑 | 第32-36页 |
4.2.2 另一空间——“异托邦” | 第36-37页 |
4.3 内部公共空间:“面对面”的信息体验 | 第37-44页 |
4.3.1 消费主义“幽灵”——酒吧、咖啡厅 | 第39-41页 |
4.3.2 “我”的代言者——留言墙与涂鸦 | 第41-43页 |
4.3.3 造梦符号——时光明信片 | 第43-44页 |
4.4 小结:生活在别处 | 第44-46页 |
第5章 西安国际青年旅舍发展对策 | 第46-51页 |
5.1 西安国际青年旅舍发展策略探究 | 第46-49页 |
5.1.1 结合本土特征,空间表达多样 | 第46-47页 |
5.1.2 关注社会责任,实现助人与自助 | 第47-48页 |
5.1.3 联手教育机构,开启双赢模式 | 第48-49页 |
5.1.4 引入互动对话机制,提升经营决策的客观性 | 第49页 |
5.2 小结:心安的幸福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