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关于《华盛顿邮报》中国南海报道的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关于《华盛顿邮报》语用分析的研究综述 | 第11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11-14页 |
1.3.1 跨文化语用学视野下《华盛顿邮报》中国南海报道的语用分析 | 第12-13页 |
1.3.2 语用环境 | 第13页 |
1.3.3 语用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1 内容分析法 | 第14页 |
1.4.2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 | 第14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4-17页 |
第2章 《华盛顿邮报》关于中国南海报道的梳理 | 第17-27页 |
2.1 报道体裁 | 第17-19页 |
2.1.1 消息 | 第18页 |
2.1.2 通讯 | 第18页 |
2.1.3 评论 | 第18-19页 |
2.2 报道议题 | 第19-23页 |
2.2.1 中国“军事化”南海 | 第20-21页 |
2.2.2 中美关系 | 第21-22页 |
2.2.3 多边外交关系 | 第22-23页 |
2.3 报道倾向 | 第23-27页 |
2.3.1 新闻来源 | 第23页 |
2.3.2 词频统计 | 第23-25页 |
2.3.3 感情色彩 | 第25-27页 |
第3章 《华盛顿邮报》关于中国南海问题的语用环境分析 | 第27-49页 |
3.1 上下文语境分析 | 第27-33页 |
3.1.1 中国在南海的军事飞机跑道建设 | 第28-31页 |
3.1.2 中国在南海的地对空导弹部署 | 第31-33页 |
3.2 情景语境分析 | 第33-44页 |
3.2.1 中国军舰穿过百令海峡 | 第34-37页 |
3.2.2 中国渔民在南海最前线 | 第37-41页 |
3.2.3 南海仲裁案 | 第41-44页 |
3.3 民族文化语境 | 第44-49页 |
3.3.1 美国大选的政治筹码 | 第44-46页 |
3.3.2 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计划 | 第46-49页 |
第4章 《华盛顿邮报》关于中国南海问题的语用意义分析 | 第49-55页 |
4.1 言语行为意义分析 | 第49-52页 |
4.1.1 奥斯汀“言语三分说”理论 | 第49-50页 |
4.1.2 愤怒·警告 | 第50-52页 |
4.2 意识形态意义分析 | 第52-55页 |
4.2.1 维索尔伦语言使用中的意识形态理论 | 第52-53页 |
4.2.2 中国威胁论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9页 |